返回

三国之席卷天下II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百八十一章 巨匠有‘手艺’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考试,现在他们彻底心服口服了。

    而枣祗奉上了一份策论。

    他在策论上提出,秦峰的农村合作社制度,开历史先河,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体现了集体力量的强大,百姓因此富裕。北方半个华夏,由原来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景象,变为“仓储积所在皆满”。

    秦峰的农村合作社制度,是在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急剧膨胀的历史条件下,执政者同豪强地主争夺对土地百姓的控制权,限制豪强地主无限度地夺取土地百姓而采取的一种特殊制度。它不仅在当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为后世开创了一种农民大规模集体生产、避免土地兼并的先例。

    众所周知,每一个朝代的灭亡,都是因为末年,豪强地主对土地大规模兼并,朝廷失去太多收入无法安抚流民,太多百姓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后形成农民起义,从而最终导致朝代的灭亡。

    而秦峰的农村合作社制度,体现了集体的力量,能够从初期就有效抵制土地兼并。为后来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同程度地仿效,在华夏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枣祗十分钦佩秦峰的农村合作社制度,但他也提出他的见解,他提出了屯田制。他认真研究了当前的情况,每一天,都有大批的流民,渡江来到秦峰的治下寻求庇护。而秦峰大力安置流民,实乃仁德。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大批到来的流民,在安置过程中,消耗了秦峰治下太多的钱粮储备。二年之内,都是逆差,安置的流民可以说一直在消耗,第三年才能够真正有所产出。

    枣祗提出他的屯田制,作为秦峰农村合作社制度的一个补充。不再分散安置流民,而是集中安置,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

    这样一来,就能够减少朝廷对流民的支出,以最快的速度,让到来的流民形成对朝廷有贡献的生产力。

    “你们对这份策论怎么看?”秦峰问道。

    军师们都在沉思的时候,庞统第一个走了出来。(未完待续。)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