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夺鼎161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百六十九章 黄太吉北伐!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扩大疆域。掠夺人口财物,进而提高了黄太吉的威望,还可以通过这一场战役,为大清奠定北疆的地盘,派遣官吏兵马驻守。三来,据说李沛霆那厮在极北苦寒之地也设有商站,有大批的粮草器械出售给那些尚未完全开化的野人。打好了这一仗,他设在黑龙江边的商站便是辽东大清的口中之食。大不了回头再好好的向他客套几句,多给些银两便是!

    想到此处,黄太吉不禁一阵哀叹,哎,居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八旗内部做事都要先找李家二公子探探口风,这大清天下到底是谁的?

    向北。将黑龙江流域大头人博穆博果尔所部索伦人解决掉,除了这些收获之外,更有一个君臣四人都不曾说出来的收获在里面。

    这个收获,说到底与清军的军事实力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

    从老奴起兵作乱辽东时起,便制定了所谓的八旗制度,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无论是军事组织还是民政机构,都是以牛录为单位,三丁抽一,一丁披甲。余者为散丁。这些披甲兵中,一部分为巴牙喇兵,余者为步甲、马甲兵。战时披甲旗丁为主力,余者旗丁作为普通士兵使用。大多要随军出战,上阵厮杀。

    但是,每次出战时,军中人员从身份上大致又可分为阿哈、披甲人、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或为汉人、或为朝鲜人。或是东北各部落中人。这些人无甲,甚至有些人连兵器都没有。随军出战时,他们一般只是作为杂役或炮灰使用,或喂马造械,或填取濠沟,或挖掘城砖使用。

    每次随军人数虽多,有时可达数万人,不过并不列为清国军队人数。这些人是清军辅兵中最大头,由于这些人家小留在后方,他们如果逃跑,家小就别想活命,由不得他们不卖命。

    而披甲人多为东北各降人部族,民族多样,多为黑龙江与松花江流域的鄂伦春人、锡伯人、鄂温克人、索伦人、达斡尔人、赫哲人、苦夷人等,清军统统称他们为野人,多从各个山地河流搜罗而来。这些部族士兵的战斗力较之八旗满洲的嫡系还要强悍许多,而且,在八旗兵已经腐朽的不像话的时代,索伦兵、打牲乌拉兵依旧是战斗力强大的部队代名词。在几次中原的大战当中,索伦兵都是表现不俗。

    大象死是因为象牙,犀牛死是因为犀角。由于这些人战力强悍,所以他们是清军中炮灰的主要对象。由于战事频繁。这些被充为炮灰的东北部族兵,到了后面,很多部落都消失了。

    便如赫哲人,明中叶时,还是几万人口的大部落,到了满清入关后,全族死得只余几千人。一直到了后世,全球赫哲人的总人口不到三万人。这便是东北炮灰部族的典型代表。

    若是能够平定索伦各部,获得资财声望自然不说,单单可以捕捉到大批的索伦部精壮补充实力,或者干脆编成打牲乌拉八旗,用来震慑其余五旗,这个才是黄太吉心中最为满意的目的!

    想到了那个帮助多尔衮坐大的李沛霆,黄太吉不由得黑胖脸上一阵抽搐,肌肉不断的蠕动,看得出来是在不停的咬牙切齿。若不是你这厮与我大清各部展开贸易,多尔衮如何有这样的机会获得大把的银钱物资?没有盐布等物,他如何将手伸进八旗各部?

    算了,李家老二再混蛋,也不过是一介商人,打算多赚点钱,也是情理之中的。总比那几个又想要我钱,又想要我命的家伙强多了。

    说起来北伐也是一举多得,能扩大自己势力影响,能跟李家老二直接做买卖,借助黑龙江与松花江的水运之利大肆转运,顺便还能逼迫多尔衮一派分兵守松花江的堡垒或者去辽南屯垦。什么?你不答应,那好,黑龙江的贸易没有你们的份,你还要落一个不重视大清边防的恶名。

    另外以后还可以用防备吴三桂登陆偷袭为名,调拨一部分壮丁去辽南造船,如此一来,虽然你多尔衮的核心精锐少不了,但是之前吞下的壮丁就要吐出一些来。而这些丁壮只要到了我的手里,假以时日训练,还不是一样当兵用。然后我再寻个时机杀了你们兄弟,我看谁敢说个不字。

    虽然这么做,后遗症也挺大,但是总好过将来被你们兄弟用类似的办法对付我好。如果要是再能跟大明实现议和,那就更万无一失了。

    “李家兄弟要是肯卖粮米与我大清便好了。朕又何必如此操劳。”黄太吉将手中半宿也未曾看一页的史记丢到一旁,“范先生,烦劳你传朕旨意,大政殿议事!”(未完待续。)

    ps:不好意思,一时弄错了章节顺序。大家原谅一下。明天要去长沙出差,请假几天。回来努力补上。后续的情节会有些精彩而又出人意料的。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