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小兵之霸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矫诏天下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律、建设、教育等等,还有农业、商业、工业方式的一些变革。反正,如果把基地治理好,如何合理的安排百姓的生活工作,这些,都涉及到以后久远未来的事,如何可以让百姓过得更好,如何让百姓获得更多需要的生活物资,这些,都要刘易与一众谋士文人去商议。

    法律法纪的事,刘易便交给从颖川书院弄来的陈群来主持。请张钧配合,还有卢植、闵贡等人,刘易也没有让他们闲着,包括从颖川书院请来的那几个学子,刘易都派给了陈群,让他们先协助陈群。完善一个适合目前洞庭湖新洲的一系列法规法纪。待正式制定适应目前洞庭湖的法规法纪,今后便由卢植来执法,所以,卢植全程参与制定法纪的事,也有利于他今后执法的准确。

    在洞庭湖试着立法,也是为刘易准备组建的新朝作准备。在汉律的基础上,制定更能够适应时代的律法,这是必须的。

    法纪一旦确立,并与此推广,今后若再建基地,或得一地,都可以依法来进行,亦能省去许多功夫。

    当然,刘易也根据后世的宪法国法,有选择的给他们列出了一个纪要大纲,让他们针对这大纲来立法。牵涉到人文、纠纷、军纪、财产保护等等多方面的东西,一时半刻怕也不会那么快可以确定下来。刘易也只是让他们着手准备议定罢了。

    另外,建设方面,也牵涉到许多问题,要动用到的人力也最多。还好,新城棱堡的建设,已经建成,空余出来的人力,现已经是主要集中在城内百姓住房方面,这方面,反而是最完善的,参与建设的人,都已经验丰富了。用刘易的话来说,已经相当专业了,颇有点后世那些建筑公司的趋势。

    刘易着重抓的是教育方面,教育可开民智、鼓民力,特别是那些少儿的教育,可培养出大量的人才,为今后的发展储蓄人才。更重要的是,一些后世的知识技术,如果没有专门的学科供给百姓学习过的话,他们是很难掌握的。

    蔡邕他一来到,便扑进了新洲的新文学府当中去。

    新文学府,是当初贾诩所提的学府名字,是出于对刘易所设立的一些他听所未闻的新知识,有感而为学府所起的一个名字。

    新文学府,有一个主学院及一个分学院,主学院就建在新城之内。不过,真正的教学场所,并不在主学院,主学院,其实就只是起到一个新知识技术研究院的作用。其中包括了各项各业的新知识技术,平时在主学院内,都是一些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员在研究商讨的人。

    分学院,在就新城之南,约有四、五里远的一座小山之下,那儿,离造船厂也不远了。把分学府建在那儿,也是方便万一有事的时候,学子可以迅速从学府进入有重兵把守的造船厂,并可以坐船离开。当然,这也是出于谨慎的考虑,刘易相信,应该不会有被别人攻杀到新洲城下的机会。

    小山叫青松山,整个青松山,都划归为新文学府的地方。按照建筑习惯,学府也是面南背北,主建筑座落在青松山的南面,学府大门所向,东南方都可见浩瀚的洞庭湖面,眼界开阔。

    学府之内,分小学部、中学部、大学部。这个,都是刘易按后世的习惯,与贾诩商议过后设立的。

    小学部,在这里并不是单纯的小学生,但凡是不懂字的,都归划为小学部的学生。刘易也有过构想,今后,所有人都要识字懂墨,军人也一样,待时局稳定下来之后,也会分批把一些士兵弄到学府来学字,特别是那些将领,识字是必须的。

    只是现在的小学部,全都是百姓中的儿女子弟,足足有好几千人,大多是十岁左右的孩子。

    一口气弄出了这么大的一间学府来,这也要得益于这个大集体式的发展,百姓齐心合力把这洞庭湖新洲建设好,互相之间不分彼此,如此,才有免学费免食陌全免费提供教学的条件。

    可以说,整个新文学府,都是全新洲百姓,齐心合力建造出来的,并不用花费刘易多少的钱财。刘易就只是派人来管理教学便可以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