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宋小厨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中华文化不弱于人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须得否定这种思想主张,那么你首先就得接受一种相反的思想主张,如今反驳了墨学的这一思想,儒生们就爽了,这就够了,李奇就是巧妙的抓住人性的弱点,制造舆论,在暗中操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这一种战争思想,很符合赵楷的中心政策,朝廷立刻借坡下驴,下告示,支持儒学,反对暴政,反对一切的屈辱求和,君臣都应誓死捍卫国家的领土,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另外,赵楷还顺势提出了儒学关于战争准备的几大思想。

    其一,足食,足兵,民信之也。

    也就是丰衣足食,军备精良,百姓的信任都是政治的基础。

    其二。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这也就是民富则国富的思想,从综合国力的高度来理解国家治理和战争的行为。

    其三,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也就是,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这三大思想反应出一个问题。就是大宋在时刻筹备着战争。

    但是套用儒学的话说出来,读书人非常欣慰的接受了,而且还非常高兴,儒学始终是正统啊。

    由此可见,这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就看你懂不懂得变通。

    这思想改革第一战,可谓是大获全胜。

    李奇他们也算是松了口气,因为这第一战的获胜,能够很好的证明他们的办法是可行的。

    而接下来就是提倡无为而治。

    何谓无为而治。简单来说,要靠万民自我实现无为无不为。

    这一思想直接体现在工商业上,因为无为而治的理念和李奇从后世带来的市场经济的理念非常吻合。

    市场经济亦叫自由市场经济。

    就是国家放开束缚,你们就自生自灭。不,应该说是自由发展,但说是自由,其实还是有一只手在控制整个经济体系。就是利益,一旦经济自由化,那么利益就将主导一切。哪里有利益,哪里就会出现蜂拥而至,利益将会推动整个社会进步。

    如今李奇的经济建设已经成熟了,即将要到瓶颈了,如果要突破这个瓶颈,就必须要经济自由化,用利益去促使人类产生更多的利益。

    如何产生更多的利益?

    唯有一条路,发明创造,用人类的智慧去创造更多的利益,因为你不搞更新式的花样出来,你无法比别人获取更多的利益,这也就能推动工业的进步。

    经济市场的自由,是能够带动整个国家的进步。

    李奇心里还是非常希望借着无为而治的思想让工业时代能够提前降临到大宋。

    而且,自由经济体系也符合赵楷战略方针,因为自由经济是不反对战争的,当国内的财富膨胀到了极致时,亦或者经济萧条时,都不用皇帝说话,百姓自然就会推动扩张的政策。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毕竟是一个封建社会,完全自由的经济是不可能的,这市场经济还是要建立在君王、律法、政治之上的,你不能做买卖做到皇帝头上去了,好比如,谁傻不拉几的跑去要买皇上的龙椅、龙袍,虽然在市场经济下,任何东西都是可以等价交换的,但谁真的要这么做,那就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了,而是纯粹的找死了。

    不过,这是自古以来,朝廷首次明确指定经济思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这不是人为的,而是一种客观的体现,要知道如今大宋的商税占据了国库收入的九成,朝廷还有什么理由不去重视商业,不去发展商业,大臣们有什么资格去反对商业,商业若不好,你们就都得去喝西北风了。

    这就跟做人一样,你想要得到别人的重视,首先就要体现出你的价值,别人才会去重视你,整天待在家里怨天尤人,恨这恨那的,这完全就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思想,你展现出了价值,自然会有人找上你,这就是市场经济。

    相国寺。

    千名学者坐在相国寺前面的平地内,由最开始纯粹的争论,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探讨,国家改如何发展。

    他们的争论促使了国家的政策诞生,当然,这里面是有暗箱操作的,只是他们不知道罢了,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这让他们非常自信,然而朝廷的政策出来之后,又推动他们从一个更加务实的角度去思考了。

    为什么朝廷会答应我们这一种说法,否定了另外一种说法,这都是值得他们去思考的。

    在空地边上的一栋阁楼的二楼上,赵楷领着三巨头和二院院长站在窗前,注视着底下的学者。

    “集思广益,集思广益,这才是治国之道。”

    赵楷听得是频频点头,又转头朝着李奇他们道:“你们今日盖的这一间屋子比上回的要好多了,只要你们能够同心协力,这世上恐怕没有难倒你们的事。”

    这不是被你逼的吗。李奇暗自嘀咕一句,嘴上却道:“臣等只是做了一个推动的作用,真正有智慧的人还是那些圣人,我们只是借用了他们的思想套用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