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纵意人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邓、小平对后人的10点警告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警告一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龙腾小说 ltxs520.com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1986年p161~162

    警告二如果搞两极分化,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

    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p364

    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1987年p229

    警告三如果改革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1985年p123

    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985年p139

    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1985年p110~111

    警告四20世纪末,就应突出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p373~374

    警告五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p65

    对内经济搞活,首先从农村着手。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1984年p77~78

    警告六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

    这种“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在精神生产的其他方面也有表现。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1983年p43

    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85年p145

    警告七如果教育问题解决不好,就会误大事,应要负历史责任

    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包括一些高级干部,对于发展和改革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或者口头上承认教育重要,到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变是不那么重要了。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1985年p120~121

    警告八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2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