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曹贼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92章 新扎西北王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曾献计,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这是一条险策,生性沉稳的诸葛亮,最终没有选择。

    但后世对此,评论颇多。

    如果当时诸葛亮采纳魏延计策,只需通过子午谷,便可以直接攻打长安。说不定,三国结局,就会变成另一个模样。当然了,这只是后世人纸上谈兵。毕竟当时的状况,谁也不清楚。魏延献计,有他的考虑,诸葛亮拒绝,也有他的主张。真相早已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只能为后人所猜想。

    而今法正献策,居然是兵进子午谷。

    与魏延的计策,恰好反其道而行之,一个是出,一个是进,但性质相同。

    说穿了,就是出奇兵,断后路。

    曹朋查过汉中地图,这些年来,河西商会通过在西川的贸易,也打探出一个详细的汉中沙盘出来。汉中地域不小,却并不是想象中的繁华。

    根据永和六年,也就是公元140年的一次人口普查记载。

    汉中治下,领九县,有人口57344户,共267402人。这个数字中,不算当地土著,还有被汉中豪强所隐藏的那些家仆奴婢数量。而今已过去近七十年,七十年里,汉中虽无大战出现,可是战火却一直未平息。

    至张鲁领汉中以来,与西川冲突不断,所以人口估算,二十万左右。

    也就是说,偌大的领土,城镇不多,许多地方处于荒凉。

    法正如果兵进子午谷成功,便可以沿沔水,直抵南郑。这听上去似乎很简单,可做起来,却并不容易。荒山野岭,虫蛇密布,道路难行……有很多地方,甚至没有道路,所以想要顺利抵达南郑,绝非易事。

    这其中所蕴含的凶险,曹朋可以猜测到。

    他看着法正,沉声道:“孝直,何以胜券在握?”

    法正压低声音道:“公子可还记得,我曾与公子言,昔年随一好友入川?”

    有吗?

    曹朋努力回忆!

    想起来了,法正当初曾说过,他在西川有两个好友,一为张松,二为孟达。

    难道,他说的是孟达?

    “正是!”

    得到法正肯定答复之后,曹朋反而更担心了。

    那孟达,可是一个反复无常之人。历史上他先叛刘璋,后叛蜀汉……最后呢,又想背叛曹魏,结果被司马懿觉察,最终被司马懿杀掉。

    这么一个人,又如何能被曹朋信任。

    “孟达此人,真可信邪?”

    法正一愣,旋即正色道:“子度此人,孤傲自矜,然与正却推心置腹,可算知己。他在西川无甚根基,凭借勇武,方得以今日地位。而今名为葭萌关主将,却受副将所制,驻扎白水关,甚不得意……我此前与之通信,言语间曾透露出邀他为公子效力之意,他对此也甚为意动。

    不过,正最后还是劝他,安心留在西川……”

    “为何?”

    曹朋愕然问道。

    法正苦笑一声,“他日大王,岂能坐视益州在外?早晚必出兵征伐。

    子度和我不一样。

    我孑然一身,不过一落魄之人;可他总是葭萌关守将,拜广汉都尉之职。他冒然来投,公子未必看重。公子帐下,人才济济。勇武若汉升,忠直若令明,更不要说西北之地,更有无数部曲。他过来了,公子能重用吗?”

    这个……是真不会重用!

    不过不是因为他的才能,而是因为他的名气。

    “他日若公子取西川,子度可为内应,此大功一件。

    到时候,他也可以顺利得一席之地,则公子也不会小觑他,此方上上之策。”

    曹朋,沉默了!

    法正是真心为孟达考虑,是一个贴心的朋友。

    如果换一个角度想,如果法正一直活着,孟达会像历史上那样反复吗?

    然则,法正死于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

    于孟达而言,他失去了知己好友,更失去了一个为他指明方向,可以让他相信,甚至是言听计从的导师。也许正是因为法正的离去,才有了孟达的反复?

    曹朋不得不这么想,因为法正这一番话,让他触动很深。

    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

    孟达曾有知己,奈何造化弄人……

    “子度,如何回复?”

    不知不觉中,曹朋改变了对孟达的称呼。

    法正颇为骄傲一笑,“正出言,子度焉敢不听。”

    我说的话,他敢不听吗?

    就冲着法正这一句话,曹朋信了孟达。

    “我可书信子度,请他做势出兵,佯攻汉中,吸引汉中兵马向汉水集结。而后,我乘势兵进子午谷,轻装直取南郑,将那张鲁一举擒获,则汉中可定。”

    “此计,甚凶险。”

    “公子,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

    正因凶险,方需行事。那张鲁必不会提防,与正而言,倒也没甚凶险可言。”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5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