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大明帝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二四章 全面升级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五十多公里,火炮最大射程十八公里,完全满足需要,而且以后也不需要新自行火炮了,学米国人不停升级然后一直升级半个世纪就行。

    还有自行高炮。

    现在明军的自行高炮是米国人的m19,也就是霞飞坦克底盘加博福斯四零高炮,机动性倒是足够,但防护性能基本可以忽略,而且自动化程度不足,已经不适合未来的防空,就连米国人自己都开始换m42了。这样也必须换新的。

    既然他的坦克是豹1为基础设计的。那么这种自行高炮自然也是以这种坦克的底盘进行设计。也就是现代以昂贵和高端出名的猎豹双三五自行高炮,世界上第一种把包括雷达火控在内所有系统整合在一辆车上的高炮。

    虽然这种七十年代的自行高炮性能过于先进,但如果作为明军自用非卖品还是可以的,现在开始研制,基本上有个五六年也就差不多了,哪怕计算机水平差也无所谓,反正明军也不指望自行高炮来防空。

    说到底未来是导弹的时代。

    装甲集群防空还得靠导弹,鲲鹏宇航分部正在研制的霍克已经接近尾声。同样具备机动作战能力,可以伴随装甲旅行动,以后等真到了战时,可以再搭配毒刺之类便携式导弹,足够为地面部队提供可靠的防空屏障。

    再说杨元首一般也不会让他的装甲部队在没有制空权情况下作战,战斗机保护天空才是真正的王道。

    不过这一次空军损失也不小,光阵亡飞行员超过了三百人,倒不是空战损失大,天竺空军还没那么大本事,哪怕他们有米格15在大明空军面前也只是勉强有了招架之力而已。无论追风还是鲲鹏版佩刀性能相比米格15都有巨大优势。至于双座追风加霹雳导弹的组合更是辗压,真正的空战中明军损失的这两种战斗机数量不足五十。但击落的米格15接近三百架,这也这正是这两种战斗机目前热卖的原因。

    更何况明军还有压倒性的数量优势。

    连同盟友手中的,杨丰在战场上投入了超过一千两百架鲲鹏版佩刀和追风。

    而尼赫鲁和慕梭前前后后得到的米格15加起来不足六百架,就这怎么和他打

    明军的损失主要在对地攻击中,实际上大明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绝大多数任务,都是对地的,尤其以低空俯冲轰炸为主,因为参与这种作战的都是些刚出航空学院的菜鸟飞行员,所以在战斗中损失率远远超过真正的主力。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已经迫切需要解决的原因,就是缺乏专用的对地攻击机。

    和明军战斗机部队傲视全球不同,明军的轰炸机,对地攻击机部队水平只能算凑合,除了堪培拉其他没有什么真正拿得出手的东西,林肯式,解放者,野马,奶瓶,喷火,海盗全都是二战水平的螺旋桨飞机,虽然性能还不算太落伍,但已经属于另一个时代的东西了。

    而且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没有一款是真正的专用攻击机,都是拿战斗机改装,因为基本上都是快淘汰的,改装也都是以廉价为主,最多加钛合金装甲完事儿。

    喷气式的对地攻击机也就是流星和吸血鬼,这两种飞机都根本不是为对地攻击设计,尤其胶合板蒙皮的吸血鬼,在地面火力面前直接不堪一击。

    也就是说杨丰迫切需要重装甲的专用对地攻击机。

    好在这个有雷电可以解决,他的雷电预计可以在和飞豹差不多的时间服役。

    但雷电是陆基攻击机,他的作战体系里面,舰载攻击机还是一个空白,虽然虎鲨可以兼职,可这款舰载机作战半径短,载弹量小,当攻击机使用并不合适,也就是说他需要专职的舰载攻击机,载弹量足够大,作战半径足够远,还要有重载挂架,可以携带重型炸弹,至于反舰导弹倒还不需要,在这款舰载攻击机的服役期内,应该还用不到这种能力。

    好吧,杨丰立刻想到自己可以用什么了。

    a7海盗,挤胖了的十字军战士,作为一款单发舰载机,它的载弹量可以达到接近七吨,甚至在外挂三吨半弹药时,仅凭机内燃油就可以达到超过一千公里作战半径,这几乎已经和堪培拉轰炸机没有什么区别了,而且还能兼职截击机使用,空战性能不输于这个时代的战斗机,加上霹雳空空导弹就更完美了。

    更重要的是,这款舰载机使用的是米国授权生产的斯贝发动机,而这款发动机和飞豹是相同的,这也就意味着,尽管项目启动的时间晚,它却可以和飞豹同步完成,因为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甚至可以赶在飞豹前面服役。有这样一款舰载机,基本上用到七十年代初毫无压力,虽然他可以造同期的a6或者掠夺者之类重型舰载攻击机,但他的航母毕竟还不是尼米兹级别的东西,要想带尽可能多的飞机,就只能选择体型较小的。

    双发的a6和掠夺者虽然好,但庞大的体型是硬伤。

    除此之外他还需要专用的喷气式教练机,中级教练机,以后明军飞行员的训练体系也需要规范化,不能再像以前那么玩了,螺旋桨初级教练机,喷气式中级教练机,双座教练型战斗机这样就可以形成完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