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黑色手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手枪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枪弹盒:分两格,每格装枪弹20发,共40发。

    背带:便于携带枪套及枪弹盒

    保险带:将手枪系在射手的腰带上,以防手枪丢失。

    备件

    弹匣:一个

    保险装置:

    无手动保险,仅设有机锤半待击保险。

    退弹过程:

    弹匣扣位于握把左侧、扳机后方。卸去弹匣,后拉套筒,退出枪弹,通过抛壳窗检查弹膛,释放套筒,扣动扳机。

    发展历史

    中国的军用手枪的历史也很长,在抗战时期和国共内战除了十几万支毛瑟军用手枪(盒子炮以外),还有一部分美国和苏联援助的手枪,当然也有少量缴获的日丶本垃圾南部手枪(俗称王八盒子)。在抗战时,由于初期和中期国丶军丶火力太弱,毛瑟手枪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近距离连射武器的不足。

    内战结束后,中国当时的装备可以称得上是万国造。其中步枪口径多达11种,枪弹和枪械种类更是多达数十种。作为一个新建的大国,实现军队武器的制式化和自产化当然是首当其冲的事情。

    之后的朝鲜战争中,勇敢志愿军士兵拿着五花八门的武器和严重不足的弹药,和武装到牙齿的美韩联军血战数年。虽然一度打的美军狼狈溃败,但是因为火力的差异和空军的几乎全无,志愿军遭受的相当大的伤亡。其中就弹药一项,就有日式,苏式,美式,国式等四五个国家的各种弹药,造成后勤方面严重的困难。在整个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有百分之四十的弹药缺口只能通过战前缴获获得,白白牺牲了很多的生命。这些更推动中国武器自产化的发展。

    从1950年到1955年,由于底子薄,中国同时采取进口和仿制2种方式。5年内从苏联共进口和接受枪械90万支和大量的弹药。

    在此同时,中国大陆方面开始逐步仿制苏联的军用武器。其中就包括苏联二战期间的制式手枪。

    1951年,随着前一年中苏条约的签订。中国丶军工系统就开始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仿造苏制托卡列夫军用手枪。主要是苏联方面提供全部图纸和提供流水线的全部机床,同时培养一批技术骨干。该枪基本就是托卡列夫手枪的简单仿制,没有任何中国自己创新,所以并不能称得上是中国自产的武器,只能算是中国组装。中国方面取名为51式手枪。

    苏联托卡列夫式手枪是一款很有特色的武器,该枪发射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全长196毫米,空枪重0.85千克,枪管长116毫米,初速420米/秒,使用8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50米。它的威力很大,穿透力很强,而且生产成本很低,是一款很实用的武器。

    它是由苏联枪械设计师托卡列夫在1930年设计的,是苏军装备的第一支自动装填手枪。托卡列夫参战了残酷的苏德战争,部队对其威力和可靠性的总体评价还是不错的。

    不过客观来说,苏联军队装备大量的冲锋枪(超过500万支),手枪在实战中使用的情况很少,主要是少数坦克手,飞行员和军官在极端情况下自卫使用。所以托卡列夫实战中的成绩自然很一般。

    托卡列夫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类似勃朗宁手枪结构。它的枪管下方有一个铰链环,挂机柄销插在环中。射击后,枪管和套筒首先一起后坐一段自由行程,然后枪管下的铰链环绕挂机柄销向后转动,迫使枪管下移,使枪管上的闭锁突笋脱离套筒上的凹槽。此时枪管和套筒分离,完成开锁。当套筒推枪管复进簧时,枪管下的铰链环又绕挂机柄稍向前转动,使枪管上抬,闭锁突笋进入套筒座凹槽,实现闭锁。

    它的结构紧凑,该枪在吸收勃朗宁手枪优基础上,创新了一套近似模块化的内部设计,包括击锤、阻铁、击锤簧、阻铁费等,使枪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托卡列夫的威力在当时来说,是世界一流的。它的7.62毫米手枪弹是世界上同口径枪弹中威力最大的枪弹,射弹威力大是该枪所以被众多国家仿制的主要原因之一。

    51式手枪很快装备部队,并且参加了朝鲜战争。但是中国方面对其反应比较一般,部分士兵和军官认为它就作战性能还不如盒子炮。但是作为自卫武器也足够了,况且它还有体积小,重量轻,威力大的优。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战争的停止让中国方面可以重新完整的实现自己的计划。由于朝鲜战争中国的参战,苏联已经确定中国是他的盟友,随即开始和中国的全面军事合作。

    1953年,苏联专家根据中苏两国的协议大量进入中国,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军事方面专家。

    中国专家和苏联专家详细研究了朝鲜战争中51式手枪的暴露出来的缺进行了改进,同时还考虑了中国士兵的自身特。比如改进了枪托的大小,适应中国士兵较小的手型。

    1954年,手枪正式定型并且大量生产装备部队,取名为54式手枪。该枪是中国建国以后正式装备部队的第一款制式武器。

    54式手枪装备部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10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