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之席卷天下II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百零三章 秦峰的七大战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屋大维,带领恺撒、庞培、提比略等人,以五十万大军的绝对优势,疯狂扫荡阿拉加茨山。龙腾小说网 ltxsba.com

    其实,最开始,入山打游击的诸侯联军日子并不好过。

    好在随后秦峰用后世先辈的经验,武装了一千八百年前的华夏战士。

    秦峰提出了七大战术。

    初听七大战术,诸侯们费解。

    秦峰随后作出了解释。

    袭击战:是乘敌不备,对其实施突然攻击的战法。通常选择战斗力不强,防备不严,便于袭击的驻止之敌或运动之敌,以迅速而突然的动作,速战速决,快打快撤。

    伏击战:是袭击运动之敌的战法。分为待伏和诱伏,待敌或诱敌进入伏击圈时袭击之。伏击战要求秘密隐蔽,突然发起攻击,速决歼敌,快打快撤。

    破击战:是以破坏敌方重要军事目标为主的一种战法。也称破袭战。破击战的目标,通常是敌方的交通运输线、后方补给系统、指挥通信系统和重要技术兵器基地等。目的是为了造成敌方交通瘫痪,指挥失灵,补给困难,力量削弱和精神紧张。

    袭扰战:是以各种诡诈的手段,杀伤、毁坏、恐吓、扰乱、疲惫敌人的一种战法。通常少数部队进行袭扰活动,使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杀伤敌有生力量,各种假象,虚张声势,迷惑敌人。

    陷阱战:是以陷阱为主要武器杀伤敌人的战法。通常与地道战、麻雀战结合运用,以杀伤、消耗敌人,封锁和限制敌方的行动。

    地道战:是依托地道工程打击敌人的战法,通常与地雷战、麻雀战相结合,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麻雀战:是小群分散兵力狙击袭扰敌方的战法。通常是三五成群,忽聚忽散,时隐时现,出没无常,灵活机动地杀伤、消耗、迷惑、疲惫敌。

    众人听到详细解说,先后露出惊骇的目光。这兵法简直强横至极,不在孙子兵法之下。

    秦峰分门别类,因材施教,正好刘备和曹操走后下面就是七个诸侯,一个教一个。

    七大战术中,袭击战,破击战,麻雀战,需要正面对敌。为了提高成功率,这三类就需要武力强横的来执行。

    秦峰选择了孙策和自己一起来执行最有难度的袭击战。

    马腾父子,麾下骑兵,分配的是破击战。

    吕布虽然兵力不多,但贵在都是精锐,并且吕布的个人武力天下无双,分配的是袭扰战。

    而袁大头手下有先登死士,这支部队的战斗力超强,最是适合小组狙杀的麻雀战。

    至于陷阱战、地道战、伏击战,重要的是对地形的运用,相对正面面对敌人的可能性极小。分给了刘表,刘璋,袁术三人。

    刘表分配的是陷阱战。

    刘璋的军队常年守备蜀中的大山,射术精湛,分配的是山头伏击战。

    袁术分配的是地道战。

    “我是袭扰战。”吕布歪头琢磨。

    “我是伏击战。”刘璋心里敲小鼓。

    诸侯们突然发现,自己最适合执行分配好的战术,并且秦峰和他的大徒弟孙悟空去执行最困难的正面袭击战,这让诸侯们心服口服。

    于是,形势反转,诸侯联军开始占据主动。

    随后的战斗中,罗马的荣耀血脉们,尝到了秦峰为他们准备的一个个苦果。七大战术下,他们真的已经是疯了和无地自容。

    他们拥有绝对的力量,也知道敌人就在阿拉加茨山内,但就是找不到消灭敌人的机会,反而不断被消灭。

    急袭战中,罗马人大量伤亡。

    地道战中,罗马人大量被射杀,一开始他们都不知道同伴是怎么死的。后来才发现是诸侯联军通过地道,射一下就走。他们下地道追杀,反而是被杀死在了地道里。

    麻雀战下,罗马人已经成了神经病,只要有风吹草动,就是疯狂放箭,真是应了一句草木皆兵。

    袭扰战前,罗马人得不到充足的休息,每日里昏头昏脑,这让阵亡率直线上升。

    “统帅,不要着急,每天也死不了多少人。”恺撒安慰道。

    屋大维大怒,骂道:“这么伤亡下去,不出半年,我们五十万大军就要被人家给磨光了!太可恶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术,怎么办!”屋大维差点就抓秃了他的卷毛金发。

    就此,秦峰用游击战战略,加七大战术,在阿拉茨山脉内,沉重打击了罗马军队。当罗马人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只剩下三十余万兵马了。

    传奇因此出现,雷神之锤赋予了他的军队神鬼莫测的力量,自身无损的情况下,罗马军队被大量消灭了。阿拉茨山游击战的传奇,开始在西方流传。罗马人谈秦峰色变,他们开始说:雷神之锤投入到了魔鬼的怀抱,摒弃了朱庇特神王赐予他的荣光,他带着黑暗和血腥来到了罗马。

    而秦峰对于他是魔鬼这边还是奥林匹斯朱庇特那边的,还真是无所谓。

    吕布等各路诸侯也在阿拉茨山游击战中得到了成长,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2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