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末边军一小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20章 二沟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自然是为了增加山岭的防护力,山势呈斜坡状,一些骁勇的敌人,可能还会一鼓作气的冲到城墙下,然这种台阶状,每阶的陡度距离还在二、三米……

    先爬上去再说吧,爬完一阶还有一阶,等爬到城根下,城墙的守军,已经杀死他们多少遍了。

    而且这种形势,云梯都无法搭。

    站在城墙上。已经可以看到山脚下紧临高深的远望沟,交通陕西与河南的官道在此下沟』后又上了沟远去。

    众人往对面眺望,远望沟对面,牛头原在道路的右面高耸蔓延,临近黄河边是高崖,中间是黄土巷坡』后官道上沟后从黄巷坂劈开,形成窄狭险峻的通道,数里之长,一直连接向潼关的第一关金陡关。

    看着那方。一幕僚忍不住道:“五里暗门,严险周固,襟带易守,若流贼以此路来攻,我师可在牛头原设下伏兵,定可如当时胡兵在函谷关那样……”

    孙传庭摇头:“此处是易于伏兵,然闯贼没有那么笨!”

    温士彦也叹道:“下官也认为。流贼不会自金陡关来攻!……潼关东、东南、北三面,依山高筑,傍水而立,我师占尽地利,便是闯贼到了城下,又如何排兵布阵?是以……”

    众人异口同声道:“他们定会越过牛头塬。窥探远望沟,甚至进入麟趾原……”

    高寻眺望南方,更断然道:“复得陇,又望蜀,若攻入麟趾原。他们还会攻打禁沟,力图绕到西城!”

    潼关之势。便是离南数十里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西有华山,城池所处,其实是在一片平原上。

    但千百年来由于秦岭溪流切割,洪水冲蚀,形成了诸多破碎零乱,沟壑纵横的原面,对交通与用兵都是极大的障碍。平原之上挖掘壕沟,都可以阻敌之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造就了潼关奇特的地形。

    南面的秦岭难以翻越,北面的黄河难以度过,然后从秦岭流向黄河的溪流,造就了众多的沟谷♀些沟谷还多是南北走向,正好卡住了河南通向陕西的道路。

    粗粗一数,潼关境内,南北走向的沟壑就有近千条,十里长的沟壑也有十余条,将一个平原切割得支离破碎。很多原地还高低不等,有着落差。

    沟壑处处,原高沟深、陵谷起伏,这样的地势,当然不好走。

    便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在平原上走着走着,前方好好的地面,突然出现一条深谷。除非翻过深谷,否则绕道而行,极可能要绕上几天,望原跑死人。

    或许单人独马,艺高胆大者可以慢慢翻越,但有行李车马,拉行辎重者,难道可以飞过这些不时出现的沟堑?

    有些沟谷落差甚至达到上百丈,所以就需要道路。

    函谷关其实也是这样的地势,稠桑原向北一直延伸到黄河岸边,黄河由原畔流过,两相连接,无有隙地。原上沟壑繁多,落差普遍在百丈,河边更悬崖高耸,所以东西大道只有横过稠桑原,别无它路。

    也正好有一条深沟可以作为通道,就造就了函谷古道的险要,站在沟下往原上看去,谷深崖绝,山高路狭,本质上,潼关、函谷关,都是黄土高原地势的延续。

    后来黄河下切,稠桑原北端近河处有了滩地,过往行旅就可由滩地行走,不必再横过原地,函谷关险道没人再走,哥舒翰悲剧不再。

    潼关的优势,除了秦岭、黄河,也更多体现在沟谷上,最有优势的沟谷便是两条,一是远望沟,一是禁沟。

    远望沟就在潼关之下,城池东南麒麟山脚处,北接黄河,南面向秦岭方向延伸,长达二十多里,沟长谷险,可谓守护潼关城池的一道天然屏障。

    然后远望沟西去约五里,有一条平行沟谷,便是禁沟。

    此沟更深更长,南接秦岭蒿岔峪口,北至潼关城南面的石门关,长达三十余里,深深拦住任何想从河南通向陕西的行人,让他们只能走潼关城门。

    历代也认识到禁沟对潼关的重要,在沟的两面,建了众多烽火台,每三里就修一台,还有十二座配套的城池,称为十二连城。

    平时禁商旅,禁行人过往,还禁止砍伐沟中树木,于是与秦岭、潼关一起,形成了飞鸟不能逾越的坚固防线。

    两沟之间的原地,当地人称之为麟趾原,又称南原,这块位于潼关南面,长约二十多里,宽约四、五里的平坦之地,旧日多是潼关守军屯粮种麦之所,原上也聚集了一些卫所村落。

    以军事上的考量。守住远望沟与禁沟,敌军就不能潜入陕西。更不能绕到西门,潼关城池就不会被团团围困,来自陕西腹地的援兵与粮草,就可以源源不断的支援。

    所以二沟非常重要,与潼关蝉联才使得城池固若金汤,故有“故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弗守也,守禁沟而不建十二连城者。守犹未善也。市尤一室之内,杜门塞窦,以防鸟雀之入,而忘闭其牖也”的说法。

    历史上唐将田令孜率兵十万镇守,黄巢偷偷越过远望沟,又越过禁沟,绕到城的背后。才夺取潼关,直捣长安。

    李自成若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4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