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要做皇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千五百九十九节 变迁与海疆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代国、上郡、云中、陇右、云中、北地,乃至于高阙、九原,现在基本都是法家在主政。

    一位位法家干吏,从基层一直铺到了郡守府衙门。

    在这些地方,除了退役军人转任的官吏外,几乎其他所有职位,都是法家的人。

    而法家本身也与军方关系密切。

    尤其是代北一带的将门和军功贵族们,与法家几乎是一个鼻孔出气。

    在这些地方,法家与军方,共同编织出了一张用法律、制度为经,以军功、武勋为维的大网。

    在这里,全民皆兵,家家户户都热衷武事。

    郡县乡亭各级官员,都积极的组织和训练着大量民兵。

    假畜与假马政策,使得北方的中小地主家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着一个善于骑射的年轻人。

    他们伸长了脖子,每天都在盼望着来自长安的召唤。

    地方上的军功贵族们,显贵之后,非但没有去欺压乡邻,鱼肉乡里。

    恰恰相反,他们是北方减租减息的带头人。

    一个乡中,若出了一个校尉,那么全乡都会大摆酒宴,庆贺三日。

    因为这意味着,从此乡中父老的负担将大大减轻

    这个校尉一定会回报乡亲更将成为父老乡亲们在遇到问题或者不公时的最大靠山

    同时,他还将不断的将大批年轻子弟,带去军队。

    现在的汉军各部,最是推崇子弟兵了

    这是自楚汉争霸之时,就被世人公认的真理。

    汉王靠丰沛子弟兵打天下,项羽依靠的也是那忠心耿耿三千江东子弟。

    新兴的军功贵族们,自也不能免俗。

    他们需要,也确实希望,能有一支忠诚勇敢、作战顽强,不离不弃的子弟兵作为后盾,作为中坚

    是故,在整个北中国,地方秩序与风俗、习性,与南方已经截然不同。

    走进北方,你会发现,你来到的不是一个封建社会。

    而是一个用商君的制度与法律武装起来的军国主义社会。

    家家户户皆备弓弩刀剑,村村皆有民兵组织。

    至于县乡之间,呼啸而过的少年郎们,会让你知道,此地绝非可欺之地。

    便是那些曾经敲骨吸髓,极尽一切剥削之事的贪婪地主和豪强们,现在也是战战兢兢,只能夹起尾巴做人,不敢过分盘剥。

    甚至不得不响应地方豪杰的倡议,减租减息。

    百年前荀子入秦曾经看到过的画面和场景,现在在北方重新出现。

    而更多荀子不曾见过的场面和事物,在不断出现。

    但有意思的是在这样一个法家力量占据绝对优势,且有着严密组织和秩序的地方,商贾的力量和规模,却不比南方小。

    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人民,推着小推车或者驱赶着牲畜,或者组成大型商旅,沿着古老的回中道和直道,前往幕南。

    他们将中国的粮食、铁器、食盐、药材、香料、布帛和铜钱,带去幕南。

    换回大量的皮毛、牲畜、奶制品。

    冠带农耕之民与引弓游牧之族,本是千年死敌。

    但在现在,当汉室以空前威势,统治万里草原之时,所有人都愕然发现,冠带之室与引弓之民,竟是天然互补的两极。

    引弓游牧之民,放牧和蓄养牲畜,但却时刻处于存亡危机之中。

    尤其是其下层牧民,生活艰苦,朝不保夕。

    草原上的人的生命如草芥一般脆弱。

    为了生存下去,引弓之民只能想尽一切办法获取食物。

    是以数千年来的进化,使得他们的身体渐渐粗矮这是进化的规则所导致的,假如引弓游牧之民不能使自己的身高尽可能的变矮,那么他们便无法维系自身的存续。

    而冠带农耕之人,世代耕作土地,从贫瘠的山地之中刨食。

    粟米与大豆的营养很有限,唯有中小地主阶级的孩子方能吃到营养价值高的肉类,以此强壮自身。

    是故,史书上,评价贫民,通常的形容词都是:面有菜色。

    但在现在,一切都改变了

    引弓之民的奶酪和牲畜,被这些商人带回中国。

    而历次战争胜利,使得北中国本身就有着大量牲畜存量。

    如今,虽然普通的北方百姓吃肉依然是奢侈之事,唯有地主小康之家,才能不时吃到肉。

    但奶酪和其他奶制品,却进入了千家万户。

    得到奶酪带来的蛋白质与营养补充,北方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开始不断改善。

    进口的大量羊毛,也养活了相关的毛纺织产业。

    而幕南各部,则也得到了来自中国的粟米、小麦、食盐、铁器、布帛。

    更获得了中国的先进技术,尤其是畜牧技术和青储技术。

    底层牧民的生活被彻底改变。

    一石奶酪,可以换到十倍于此的粮食。

    游牧引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