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春秋我为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5章 涅出深山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赵无恤闻讯后前来观看,也不理会腆着笑脸邀功的田贲,拿起一块“石涅”,发现果然是前世的煤炭,掂量几下,发觉足足有三四斤重。

    他大喜过望道:“这些都是好东西,一旦烧起来,烧窑可以达到千三百,千四百度,可比木柴和木炭产生的温度高多了!”

    “温度?千三百,千四百?”计侨和鲁陶翁面面相觑,他们还是第一次听说,这又是君子的什么奇思妙想么?

    先秦时还没有一个标准的温度概念,只能靠巧匠‘肉’眼观察火焰颜‘色’,来判断温度的高低,以及窑、炉内气氛。

    正所谓:“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气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在炉中加入铜和锡而进行熔化,首先熔化挥发的是那些不纯杂物,它们的燃烧呈现“黑浊”焰‘色’;然后,熔较低的锡和硫熔化并挥发,呈现“黄白”焰‘色’;随炉温升高,铜熔化并挥发,铜与锡成为青铜合金,呈现“青白”颜‘色’,进而炉火纯青,便可开炉铸造。

    火候观察法,不独可以用在冶炼铸造上,也被陶匠沿用。

    于是,赵无恤又只能顺便给两人科普了一下“温度”的概念。

    “所谓温度,就是描述一个东西的冷热程度,水结成冰,是零度,水沸腾而起成为汽,是佰度;故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鲁陶翁恍然大悟,而俨然已经被赵无恤培养成半个数学家的计侨,则连忙在简牍上记下,琢磨开了。

    如今,一切具备,东风已至,但先吹来的却是一场‘淫’雨霏霏,纵然赵无恤急着烧制瓷器,这大雨天的也没法施展,也只能悻悻作罢。

    随着夏雨涟涟,时间一转眼便到了六月中旬,‘春’种的粟米已经开始由青变黄,夏种的嫩绿粟苗却尚未开始结实。

    这一天,乌云初散,赵无恤正和鲁陶翁和成巫商议着,挑个好日子,再次开窑烧制陶器,一鼓作气研制成功。就在这时,守在‘门’外的小童敖却来通报,说是下宫有使者来成乡了。

    “下宫使者?”

    赵无恤心中一动,连忙让人进‘门’,只见来者正是穿着皂衣的竖人宽,他此行负责给无恤传达一个消息。

    赵鞅回来了!

    ……

    求收藏,求推荐,第二更在下午

    ...q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