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春秋我为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79章 孔方兄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取代了简牍的地位后,那些做竹简的工匠统统失业了,不得不改行参加伐木取竹的活计。

    终于,在四月快结束时,凫氏和段氏终于被分配到了久违的任务,而且还是小司寇亲自驾到,让他们受宠若惊的同时也忐忑不安,而赵无恤的要求,则让他们一愣。

    “铸币?”

    “曲阜有时也会铸造些铜贝,想来汝等应该是会的。”

    会!当然会!好容易才有任务,凫氏和段氏两家世代工匠怎么能不抓住这机会,他们的确是做过,但次数寥寥。也不是他们高傲,而是铸币之法,其实和铸钟、铸鏄器没太大区别,甚至还更简单,依然是做出陶范或者石范,在范上弄出需要器物的形制。再浇铸不就行了?

    不过有些问题得事先问清楚,所以段氏讷讷地询问道:“不知所铸钱币,铜锡之齐为几何?”

    所谓的”齐“,也就是青铜合金里的铜、锡比例。不同用途的器物比例都不一样:比如钟鼎之齐含铜5/6,含锡1╱6;斧斤之齐含铜4╱5,锡1╱5……

    但钱币还有所不同,它不需要考虑用来挖掘土壤石头时的韧性,不需要考虑刺穿甲胄皮肉的硬度。所以可以搀一些价格低廉的东西,降低铸造的成本。

    “铸币里不单单要有铜、锡,还要部分铅。”

    三种合金可比两种合金的配制要困难,而且这比例,究竟该是多少为妙?赵无恤也不是很懂,将询问的目光看向了陪同他过来的计侨,这可是个数钱数了大半辈子的计吏,对周、晋、齐等国的钱币铸造比例也略有所知。

    计侨轻咳一声,翻出了准备已久的一本小册子,这是赵无恤让人装订好以后。送予他做笔记用的。

    “周、郑空布的合金为:铜6成,铅3成,锡1成……”

    赵无恤微微颔,这应该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青铜钱的合金组成,周室虽然铸造“大泉当千”来敛财,郑国虽然以朝晋暮楚而臭名远扬,但在货币的配比上还是听有良心的。

    计侨继续念道:“晋国尖足布的合金为:铜4成半,铅5成,锡半成……”

    话音刚末,倒是把赵无恤吓了一跳:“铜居然比铅还少。如此晋国的尖足布岂不是很轻脆?”

    计侨不由苦笑,他最清楚其中缘故了,其实晋国最初是仿制周室造空布的,布币取代了贝壳。它的行成功使晋国商业更加达。商业的达对货币的需求也就越大,所以它出现不久就成为晋国市肆中的主币,但不久其缺便暴露了。

    因体积大购买力高,小额支付无法应用,在当时生产增加、物价下降的情况下,贫民百姓深感钱重之苦。所以不久便产生了小型“尖足布”,或者说是种“轻钱”。其重量只有空布的三分之一,足部作燕尾状,因有尖足之称。

    但恰恰因为较轻,这给予携带者很大的方便,故而大家都乐于使用。此时铸造“尖足布”的地方有邯郸、晋阳、朝歌、安邑、平阳等处,各卿大夫私下铸造的币形制又有细微差别。

    但如此一来,公室行的空布便遭到了巨大排挤,铸造越来越少,流通越来越困难。晋公室没有注意过铸币权,失去后也未加以重视,结果财政便归于六卿。

    这和鲁国的情况类似,鲁侯和三桓不懂经济,所以傻不拉几地在增加税收税率上动脑筋,却从未想过要行货币,于是便被齐国刀币渗透了,这也给了赵无恤获取鲁国铸币权的良机。

    欲窃其国,先窃其财,再窃其政!

    回到晋国的钱币上,也因为由卿族分别铸造,各家为了让自己的钱排挤别家的钱,便都往节省成本上使劲,所以价格高的铜比例越来越低,价格贱的铅比例越来越高,就成了如今这个奇葩的比例。

    就计侨本人而言,他对现下的晋国钱币是极其不满的:尖足布所用的铜料含铅过多,缺乏弹性,受力能力差,币身轻薄,所以在国际大额贸易里,外国的商人宁可使用够分量的齐刀。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赵无恤记得到了战国时期,三晋的货币也是一团乱麻,其中赵国好像是仿照齐国用了刀币?

    “那齐刀的比例又是多少?”

    说起列国货币中的佼佼者,计侨眉飞色舞:“齐刀很特别,它从管子时代起,便自始至终在文字、器形大小、风格上基本保持不变,合金为铜5成,铅4成半,锡半成。”

    比起晋国尖布而言稍微良心了那么一丁,但其稳定性和齐国强大的经济能力,导致刀币成为北方的主币。

    以齐国都城临淄为中心,刀币辐射四面八方。现在在齐国、燕国、莒国、鲁国、曹国、鲜虞、晋国的太行以东等地流行,这片广大的地域可以称之为“刀币区”。

    赵无恤想要做的,便是先让西鲁,然后是曹、鲁退出刀币区。

    于是他在征求工匠们的意见后,敲定了最终的比例:“吾等的竞争对手主要是齐人,铜五成半,铅4成。锡半成便可。”

    西鲁也缺铜,经不起挥霍啊,反正赵无恤觉得自己行的钱币,其竞争力还是在形制和大小、面额上打主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