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161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百四十二章 玉成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差,定然比以前要强的多。”

    黄妻道:“今年咱家的土地收成也是比往年好太多,我请人估算过,一亩怕是能收四石左右,有的地收成好的,怕能收六石。”

    “好,好,很不错。”黄玉成大喜道:“我跟着孔先生去北上筹划开荒的事情,生怕家里的田顾不上,要是光顾着忙乎公事,自家的田荒芜了,似乎也是笑话,这样看来,你们做的当真不错。”

    黄妻道:“都是按孔先生教的法子做,也没有太多花巧,就是收成就翻了一倍还多。”

    去年黄家的土地平均亩产只有一石半不到,这个收成叫佃农们很难维持生计,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甚至赋役一加就是连饭也吃不上的水平。麦收后,黄家的佃农纷纷退佃,黄玉成绝望之下跟了孔敏行去学农学,结果一学就收不住,其后大半年一直跟着孔敏行奔走,只是教给家里人怎么培垄,怎么施肥,怎么浇灌,怎么选种,施种时的间距,日常的劳作,都是按孔敏行教授的来,结果虽然黄玉成不在家,黄家也没有剩下多少佃农,多半是在村里找的短工帮手,收成反而比以前强出几倍。

    黄妻十分欢喜的道:“咱家有三百多旱田,一百亩水田,算算能收近两千石麦子,今年粮价涨的厉害,听说大同府的麦子已经是六钱银子一石,和裕升的收粮价还是四钱五一石,咱家是不是到大同去卖粮?和裕升的大车往大同便宜的很,一车能接五十多石,咱一次卖几百石,几次也就卖完了。”

    “鼠目寸光。”黄玉成道:“往年大同四钱一石时,和裕升还是四钱五,上门来收还不要咱们操心费力,每年到时候就上门,就算前两年我对他们一肚皮的成见,也从来是卖粮给和裕升的!老实说,这几年的粮价委实涨的不象样子,现在是春荒时节,你看吧,粮价还要涨,很可能会涨到一两一石,甚至更高!去年到现在,陕北那边受灾极重,咱们这一带是有和裕升在,大同往偏关那边,也是饿殍满地啊。这个时候,咱们不说帮多大忙,为了多赚三百两不到的银子,得罪了李二柜,叫我日后怎么见人?况且,和裕升的规矩你又不是不知道,你一次不叫他们收,日后就再不上门,送去他们也不收,你年年去大同府卖?”

    黄妻原本也是随口一说,并未对黄玉成的反驳所有感觉,她反而对另外的话有兴趣,当下合掌叫了声佛,接着说道:“怪不得近来不少从西边过来逃荒,上次我去娘家遇着不少,离这边已经不足百里了。”

    黄玉成点头道:“应该是闻讯而来。”

    前年时也有大批灾民到李庄附近,那是晋南几府因为地震等原因出来逃难,原本这些人是要往河南或是陕南逃荒,不过和裕升名声在外,流民之中有不少跑到这边来,现在工场区的主力和灵丘的大量矿工都是当初从流民中挑出来的,也有一些流民选择了当兵,不过数量并不多,毕竟当时流民们主流的想法还是逃荒一时,终究还是要回家乡的。

    到目前为止,回去是回去了一些,但留下来的还是大多数。

    天启二年到三年又是大灾之年,大同到新平堡,再南到灵丘和广灵一带,由于和裕升的存在,百姓多半富足,现在已经很少有家庭完全依赖于土地生活,最少也能打一些短工来贴补生活,粮价方面,因为和裕升一直在平抑粮价,也是相对保持的较为平稳,李庄为核心的四周二百里内,粮价都在五钱五到六钱一石,大同稍高一些,也就是六钱收,六钱五到七钱卖给普通的百姓,但除开这些地方,光是偏关一带就已经是八钱以上,宁武一带已经接近一两,陕北早就过一两,已经在往一两五的路上飞奔。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