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乱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零四章 大清特色MBO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私德不检,操守可议,那么,问题就更大了,就会发生“内部人控制”,公私不分,最终化公为私。

    李鸿章就是其中典型了。

    李氏“化公为私”的经典之作,是轮船招商局由最初的“官办”变为最后的“官督商办”。

    这个案子,李鸿章幕后主使,盛宣怀前台操盘,十足十一部精彩的商战大片,但来龙去脉极其复杂,若详细讲明白了,狮子难免“水”之讥,只好大略言之了:

    光绪二年,即1876年,盛宣怀动议,轮船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公司。旗昌股票面票价格每股一百两银子,但当时其实际价格已跌至每股五十六两。盛宣怀暗地用官款以实际价格收购旗昌股票,报给朝廷的,却是票面价格。于是,每一股四十四两银子的差额,就落入了李鸿章、盛宣怀的腰包。

    通过这种手段,李、盛共侵吞了“官本”七十余万两白花花的银子。

    这还不算厉害。

    真正厉害的是在七年后。

    光绪九年,即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李鸿章上奏,以两国开衅、法国人必攻击轮船招商局之船只,请将轮船招商局暂时过户到某中立国名下,俟战后再转回中国哎,给人家一点子手续费就可以啦。

    朝廷糊里糊涂地批准了这个方案。

    万没想到,这个“户头”,一“过”了出去,就再也没有“转”回来没有转回到朝廷手里。

    法战结束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轮船招商局虽然变回了“华籍”,但在这个过程中,“官本”被迫全部退出轮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的股本,变成了百分百的“商本”,成了所谓“官督商办”。

    晚清最赚钱的“国有企业”,就这样被纳入了李鸿章、盛宣怀等私人的怀抱。

    每读这段历史,关卓凡总能想到二十一世纪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汇:m波。

    嗯,大清特色m波。

    李鸿章过世的时候,家族财产高达四千万两白银之巨。这个数字,绝对不是单靠传统意义上的贪污受贿能够积致的。李鸿章不是和珅,他始终在地方上工作,并没有那么多卖官鬻爵的机会。

    盛宣怀过世后,他指定的遗嘱执行监督人很有意思,是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用了两年时间,才统计出盛家庞大的财产:总额为一千三百四十九万两白银。

    盛宣怀的身份,和胡雪岩不同,始终是朝廷官员和“国企负责人”。

    我们要问一句:李、盛之流的惊人的财富,到底从何而来?

    事实上,李鸿章正是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始作俑者,他和他周围及后续衍生出来的庞大利益团体,上下其手,将中国近代化的成果,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不间断地自国家搬到自家。当他们认为:搬的差不多了“国家”那边儿,已经基本空了便轻轻一推,清朝皇帝,这个他们侵夺的财富的名义上的合法持有人,就从宝坐上跌了下来。

    好啦,改朝换代了,我们在“前朝”那里拿来的银子,袋袋平安了。

    *(未完待续……)i1292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