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之北洋巨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一九章 潜艇的威力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开另外一种发展思路,才能出奇取胜,否则一直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永远不能超越敌人。”

    邓世昌和郭宝昌两人低头沉思,显然是思考起了叶之魁这一番话。

    叶之魁继续说道:“只要我们无线电技术升级,能够使潜艇之间互相联系,则能够聚集几艘潜艇同时对付一艘敌舰,如此则能以弱小舰艇的合力来摧毁重型舰艇,如此以小博大的战术十分划算,众位想想,我们以***为例,***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各种资源,如果我们以潜艇***其海岸,猎杀其商船或运输舰队,就能让他们陷入匮乏之中。”

    战争,后勤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尤其对付向***这样的岛国,毋庸置疑,肯定能让其崩溃。

    “大元帅言之有理!”邓世昌最终不得不赞叹着回道。

    原本他和几位海军将领只是不情不愿的前来观看什么新式舰艇,随便陪着叶之魁视察大沽,旅顺,威海卫一带的北洋防御圈,如今还真对这个潜艇来了兴趣。

    几位海军将领都是热爱舰艇之辈,如今听到叶之魁描绘了这么美好的前景,都有点急不可耐了。

    沉默良久的制造局总办潘梅园终于能够插得进去话了。

    “大元帅以及各位同僚,陈铮亮早已准备妥当,当着大元帅前去观察。”

    叶之魁高兴的点点头,众人又吃了几口,这才施施然随着潘梅园前往天津海河。

    一行人行至位于海河岸边的制造局,此时天色已经稍暗,叶之魁只见河两岸不知何时已经修了一道长长的围墙,将一段水湾围在了里面。

    而且戒备森严,明暗哨交错,没多长时间,就已经碰到了好几波前来盘查的士兵。

    好不容易进了那道围墙,前去通报的士兵就领着三四名技术人员到了。

    以其中一名六十多岁的老人为主,潘梅园连忙为叶之魁介绍道:“这位就是设计督造潜艇的陈铮亮陈老先生。”

    接着指着另外一名老者笑着说道:“这位是福州船政局的总司制造魏瀚,此次福州船政和北洋制造局合力,终于研制成功,实在是可喜可贺。”

    潘梅园倒是不敢居功,将两位主力干将介绍给叶之魁。

    魏瀚和陈铮亮微微一躬身,笑着说道:“老朽见过大元帅。”

    陈铮亮自从1880年造出第一艘潜艇来,就一直准备再次大展身手,奈何清政府不知是迫于列强的压力或是没有认识到潜艇的威力,此后不但没有再支持研究潜艇,还将原先的那艘存之于库,陈铮亮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了。

    几个月前,军政府通过制造局找到他,诉述了军政府将重启潜艇之研究,此老二话不说,马上进入状态。

    魏瀚就更不用介绍了,军政府的国宝级人物,组织研制出了中国第一艘巡洋舰“开济号”,第一艘铁甲船“龙威号”,第一艘钢甲鱼雷舰“广乙号”和第一艘猎雷舰“建威号”。

    赫赫声名,让叶之魁连忙上前,拉着两位老人的手笑着说道:“二老殚精竭虑为我中国海军事业做出如此贡献,从云敬佩不已,有何德感受两位老人家的大礼。”

    魏瀚呵呵一笑,看向邓世昌和郭宝昌,赞叹道:“大元帅过奖了,绵薄之力,尽本分尔,好在如今按照大元帅的要求研究出来了潜艇,老夫等人也松了一口气,海军舰队大长我国人威势,希望能够看到我们研究出来的潜艇也能尽快为国出力。”

    几人交谈间,向一座小型船坞走了过去,北洋制造局这座船坞自是不能与福州那座相比,好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叶之魁伸长脖子寻找潜艇的踪影,陈铮亮指着一艘黑不溜秋的船体笑着说道:“大元帅,就是此船了,为了感谢大元帅对潜艇的重视,我们给它取了一个名字:魁首号。”

    叶之魁脸色稍红,魏瀚继续介绍道:“此船排水量67吨,长19米,宽3米,航速8╱5节,最大潜深34米,艇员16人。”

    叶之魁眼睛一亮,笑着说道:“我能不能亲自上去体验一番。”

    魏瀚还未说话,旁边的见仁时吾就劝阻道:“大元帅,水下航行,一旦出事的话,救都来不及救,大元帅还是不要涉险的好。”

    周馥也不赞同叶之魁亲自一试,邓世昌和郭宝昌也是蠢蠢欲动。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