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摄政大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三十三章.德庆皇帝的心思.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竟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朝中诸位爱卿,半数支持,半数反对,却是有些相持不下了。”

    听到德庆皇帝这么说,朝中百官皆是面色怪异。

    程远道入阁的事情,虽有太子一党极力支持,也有赵俊臣一派被迫同意,但与周尚景、黄有容、沈常茂三派的反对声音相比,形势终究还是不如。

    然而,到了德庆皇帝口中,竟是成了“意见各半,相持不下”!

    但德庆皇帝毕竟是皇帝,金口玉言,见他这么说,却也没谁敢站出来反驳。

    或者,依仗着自己皇帝的身份,借着“金口玉言”而信口胡说,也是帝王心术的一部分。

    说话之间,德庆皇帝似乎非常为难,仿佛考虑良久之后,终于缓缓开口道:“既然各位爱卿意见不同却又相持不下,这件事不妨就由朕来做主吧……说起来,程远道随朕多年,是老臣子了,所以,程爱卿入阁的事情,就这么定了,朕也信得过程爱卿的能力。”

    见有人还要反对,德庆皇帝又用断然的语气,补充道:“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随着德庆皇帝的话声落下,太子一党皆是大喜,程远道更是连忙出列“谢主隆恩”。

    自此之后,程远道将递补温观良的空缺,成为自周尚景、黄有容、沈常茂之后,内阁中第四位阁老。

    而有了他的帮助,从今往后,太子一党也必然会声势大振。

    至少,从表面上看,确是如此。

    虽然,赵俊臣并不认为程远道能斗得过其他三位阁老。

    另一边,见到形势已定,周尚景、黄有容、沈常茂等人虽然心有不甘,却也只能无奈接受了。

    …………

    而经过这般事情之后,早朝之上,也再次恢复了平静。

    德庆皇帝在询问了一些春闱会试的进展后,见再无他事,就宣布下朝了。

    只是,在下朝之前,德庆皇帝却宣布,要亲自去肖温阮府中探望抚灵,这般君臣情谊的表现,朝中百官自然也不会反对。

    ~~~~~~~~~~~~~~~~~~~~~~~~~~~~~~~~~~~~

    因为德庆皇帝昨日曾特意交代过赵俊臣,要他伴驾一同前去肖府,所以下了早朝后,赵俊臣并没有前往户部衙门办公,而是在午门外候着。

    德庆皇帝对今日的出巡,似乎早有准备,所以下朝后没多久,就已是起驾出宫了。

    皇帝出宫,自然是声势浩大,御驾到处,闲人避散,侍卫云从,响鞭开路,清水洒街。

    赵俊臣依然想不明白,德庆皇帝为何要让自己一同前往肖府探望,但也不敢怠慢。等见到御驾车冕之后,就打算乘轿跟在后面。

    没曾想,赵俊臣还没来得及下令,就见德庆皇帝的随身太监张德找来。

    “赵大人,陛下有旨,特准大人进入御驾车冕内觐见,与陛下同行前往肖府。”说着,张德冲着赵俊臣讨好一笑,又说道:“恭喜赵大人了,与陛下同坐御驾车冕,这可是我朝数百年来臣子少有的恩荣啊。”

    …………

    德庆皇帝的御驾车冕,空间极大,内中好似房间一般,有桌有椅,甚至还有书架立在一旁。

    当赵俊臣禀报之后,上了御驾车冕,却见德庆皇帝正在打量着手中的一副联子,阅览之间,似乎很是满意,不住点头。

    见赵俊臣进来了,德庆皇帝将手中联子放在桌上,说道:“俊臣你来看看,朕为肖温阮写的这幅挽联如何?”

    明白德庆皇帝这是在卖弄文采,赵俊臣连忙上前,满是认真的细细品阅。

    上联:“高风亮节,正炳千秋,哀歌动大地,浩气一贯长空。”

    下联:“千古正气,丹心万年,德业播四海,美名可化金星。”

    横批:“流芳百世”

    赵俊臣文采一般,却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觉得这幅挽联不仅字迹飞扬,内容也颇为恢弘,皆是显露了德庆皇帝的帝王大气与不俗才华。

    然而,这般时候,赵俊臣自然也不会放过讨好德庆皇帝的机会。

    所以,赵俊臣神色间满是赞叹,大声说道:“陛下这幅挽联,当真是极好,文字之间,不仅表现了陛下您对肖老太师的哀思,还将肖老太师生平的气节尽数描述,更有帝王之气四溢,气势恢宏,让人不由信服。依臣看,今日虽说会有不少人前往肖府赠送挽联,但怕是找不到比陛下这幅更好的了。”

    顿了顿后,赵俊臣又感叹道:“肖老太师有了陛下这幅挽联,也算是哀荣至极了。”

    显然,德庆皇帝也很得意这幅挽联,对于赵俊臣的夸赞,虽然并没有直接笑纳,但也全部默认了。

    待听到赵俊臣提及“哀荣”之后,德庆皇帝却是叹息一声,满脸的感慨:“肖温阮他突然薨了,朕就算写再好的挽联,赐下再大的哀荣,也对他没有任何影响了。实际上,这所谓的‘哀荣’,从来就不是做给死人的,而是给还活着的人看的。”

    说到这里,德庆皇帝意有所指的看了赵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4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