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问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一十一章 沧海横流 平等封固(中)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余慈能够隔绝黄泉夫人与外界的联系,却隔绝不了元始魔主洞彻根源的眼睛。更多小说 ltxs520.com这一刻,元始魔主在“观照”一界,“顺便”光顾了余慈的心内虚空;平等天也不例外。

    黄泉夫人的本源之力虽在禁锢之中,却因此与元始魔主发生了接触,这种接触毫无疑问就是“观照”,黄泉夫人也好、元始魔主也好,都是如此。

    二者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对照”。

    很久之前,余慈就觉得,黄泉夫人和元始魔主非常相似,特别是那几近于“人人心中都有一个黄泉夫人”的状态,实是他见过的最为不可思议的存在方式。

    当然,那也只是“几近于”,和元始魔主天然就是存在于每一个具备“灵昧”的生灵心中不同,黄泉夫人需要她的“寄生者”对她有一定的概念和认识,也需要有最起码的感知。

    大概就是一者先天,一者后天的区别。

    因其相似,现在她对元始魔主形成了“观照”,毫无疑问是有益的,也是极具刺激性的。

    平等珠内,黄泉夫人的本源之力,正依循着本能,持续不断地进行衍化。

    余慈认真观察,这其实也是一种“观照”。

    可由于平等珠拟化的缘觉法界的存在,余慈的“观照”就是单方面的,他能得到黄泉夫人的信息,黄泉夫人对他的关注却一无所知。

    余慈越看越是心惊。

    必须要承认,黄泉夫人虽然舍弃了修为,但在认知、境界上,肯定要超过他,就算他有万古云霄、真文道韵加持,也有所不如。

    比如现在,他就看不太懂黄泉夫人衍化的内容,就算有部分理解,和他本人的认知也有微妙的差异。

    余慈尝试着排除掉“人之三法”、“天人三法”等比较个性化的内容,仅从“天之三法”之类纯粹客观的方面去把握,认识的差异和距离,细究来也是触目惊心。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啊。”

    感叹声里,余慈不免庆幸,若非有平等珠,若非拟化了缘觉法界,只这些差异认知,足以让黄泉夫人在他这里寄生一百遍了。

    如今他有恃无恐,可同在“一域”之内的其他“几位”,就不太妙了。

    此时的“缘觉法界”之中,无量虚空神主、参罗利那、罗刹鬼王的本源之力都在,以黄泉夫人的特质,只要是开始“观照”,就是寄生的开始,各方都要受其影响。

    较量就此展开……非常精彩!

    在黄泉夫人“渗透”之下,各个本源之力都进行了“防御”,其方式就像余慈和极祖交手时,彼此对于“天人九法”的理解、应用逐级衍化,一旦有破绽,就是穷追猛打,直至崩溃。

    这是一场本源之力层面的顶级乱战。

    如果放到真实世界,恐怕比当前围绕着九宫魔域的战局也不遑多让。

    让人惊讶的是,无量虚空神主也好、罗刹鬼王也好、参罗利那也好,面对黄泉夫人的时候,似乎都要差了一线,其法则衍化先后露了破绽,崩溃还不至于,但“寄生”难免。

    故而缘觉法界里,就出现了本源之力“寄生”本源之力的古怪情形。

    说是“寄生”,对本源之力这样的玄妙之物,不如说是“变异”或“修正”——也没什么现实意义,除非余慈把它们再移出“缘觉法界”,重新与外界气机勾连。

    余慈若有所思。

    片刻之后,他回过神来。

    禁锢之中都如此,禁锢之外还了得?

    现在最重要的,无疑就是将黄泉夫人这个极不稳定而有极具威胁的家伙,纳入到可控的范围中来。

    至于何为“可控”,在余慈看来,毫无疑问,在“缘觉法界”束缚下的黄泉夫人为可控;在“七祭五柱”体系中,随时可能进一步“扩散”的,则是最糟糕的情况。

    事实上,在“七祭五柱”体系中,只要有关于黄泉夫人的理论、教义传播开来,为人所知所感,她就有极大的机率“寄生”过去,进行她广泛而持续的“观照”。

    只不过,由于黄泉夫人本体实力太弱,无法控制“五柱神明”,在罗刹鬼王破坏巫神体系、无量虚空神主魔染一界等等变故之后,“七祭五柱”体系已经失去了运转的动力。

    所涉各根本法则中,唯有造化剑仙的替代“阴阳”的“灵变”之法,反客为主,覆盖了灵纲山周边。

    可就是这根“独苗”,黄泉夫人渗透进去的可能也并不高。

    灵变之法,以前从未见著于任何典籍,真界也从未出现过此等法则,在这个领域,就算以黄泉夫人之能,也很难敌得过老辣缜密的造化剑仙。

    如此一来,“七祭五柱”体系架构虽成,实际上是处于半封闭、半沉睡状态,实际出口只有与六道轮回、真界体系相通的太玄魔母一处。

    余慈正是以此为资本,和黄泉夫人订立城下之盟。

    可随着元始魔主的惊鸿一瞥,真界的平衡被彻底打破。

    这段时间,一界人心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4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