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万岁约阿希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91章 巨人的黄昏(上)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军战力和30%的空军力量,用以防备跟美英缔结秘密协定的苏俄以百万大军挥师西进。按照德国谍报人员探知的情报,苏俄至少在1933年9月和11月间进行了两次秘密动员,德**方据此判断,若美英联军拿下亚速尔群岛,苏俄政府有八成以上的概率对德宣战,于是在1933年10月,德国进行了第二波动员,超过六十万适龄青年应征入伍,东部地区也相应进行了国防动员,而仅仅一个多月之后,德军总参谋部便因战略形势的变化提出了第一批复员计划,将这六十万预备兵员和二十万一线部队列上了裁撤清单。不久之后,随着意大利、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以及西班牙王国的参战,德**队在占领区的驻军压力进一步减轻,但因皇储小威廉积极筹划跨洋攻击北美的计划,大批部队开始向亚速尔群岛集结,第一批复员计划被暂时推迟。苏俄此时做出强硬举动,自然令德国上下很是愤慨,在两大王牌装甲集群已经部署到东欧的情况下,德军总参谋部又从本土和西欧增调了七个一线兵团、四个重炮师以六个航空兵团,边境地区顿时密布战争阴云。

    在德**队的强势压迫下,苏俄政府态度有所缓和,他们同意以谈判的方式协商解决南高加索和巴库问题,期间允许同盟国舰船自由进出巴库港口,德国、奥斯曼、苏俄三方旋即各派代表在巴库举行磋商,然而高加索局势趋缓并没能改变奥斯曼的内乱局面。1934年12月27日,迈吉德二世在伊斯坦布尔皇宫辞世,近卫军统帅瓦西比帕夏及多名维齐尔的力保17岁的小王子马哈茂德登基,未等新苏丹行即位大礼,法提赫麾下的战舰向城防部队开了炮,武装水兵们乘船登陆,而从东边兵临城下的恩维尔也向瓦西比帕夏的近卫军发难。驻守伊斯坦布尔的奥斯曼近卫军虽只有三万多人,远少于支持恩维尔的军队,也无力将法提赫指挥的奥斯曼舰队从金角湾赶走,但依托都城的高墙坚壁以及对方不敢大规模动用火炮的忌惮,挡住了夺权者一轮又一轮的进攻。精于世故的瓦西比帕夏之所以敢于挑战掌握奥斯曼陆海军兵权的恩维尔和法提赫,表面看是因为他跟两人素来不合,担心将来遭到清算,实际上他早已通过德国和意大利驻奥斯曼大使向两国开出了非常诱人的条件:只要两国表态支持马哈茂德担任新苏丹,便将波斯东部和南部地区新勘探出来的油田无偿交给两国开采。

    意大利政府则垂涎那些新油田,乐于从这场内乱中获取尽可能多的利益,德国的政府首脑们觉得个软弱年幼的君主和一个愿意出卖国家利益的军政首脑要比那些战功卓著、较有自立精神的候选人更为合适,所以在瓦西比帕夏起事之前,两国政要都暗中表态支持,然而等各方兵戎相见,德国方面却生出了重大变故:德皇父子的个人倾向霍然凌驾于客观理智的抉择之上,因为他们支持有着二十多年友好合作关系的恩维尔,而这位坚定的亲德派推选已故苏丹迈吉德二世的另一位堂兄弟年逾五旬而且身有残疾的苏尔曼接任苏丹,所以德国政府最终表态谴责马哈茂德和瓦西比帕夏违逆法制、篡权作乱。

    恩维尔和瓦西比各自依仗德国、意大利政府的支持,继续在伊斯坦布尔展开对峙,新苏丹的合法性虽然还存在很大的疑问,却在意大利外交人员的帮助下将一大堆官员委任状发往各地,企图让支持者接管各地的军政大权,此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大混乱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