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兵在191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668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英国如果想要“中兴”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机遇!是的,机遇对英国很重要。

    可能有同志又要提出反对意见了,大国崛起最重要的不是实力吗?只有软实力和硬实力达标了,才能够崛起变成大流氓不是么。

    实力当然很重要,但是这一条对英国不适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英国其实不缺实力,哪怕是被两次世界大战打断了脊梁,但是你敢说现在的英国就是软柿子?

    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嘛!也许在军队规模上英国确实不能跟美苏相提并论了,但是大英帝国留下的老底子还是在的。大英帝国不缺攀科技树的人才和科研单位,缺的是喂饱这些人才和科研单位的资金。正所谓一文钱难道英雄汉,大英帝国的生存链条被打断了,原有的体系没办法继续维持运转,自然只能断尾求生。

    但是后面的历史我们都知道,大英帝国的调整没有太多的效果,帝国的臣民们已经习惯了往日的辉煌和奢侈的生活,现在要削减开支,要他们重新奋斗,简直就是要了他们的老命。在社会福利还是争霸投入上,大英帝国选择了社会福利,虽然这维持了社会的稳定,让英国苟延馋喘了下去,但是这种选择也让英国离美苏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安然掉队。

    回到之前的话题,英国缺少的是什么机遇呢?缺少的是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如果当前两强美苏之间爆恶斗,而英国能置身事外的话,英国还会掉队吗?也许还有坐收渔翁之利的机会吧?

    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机遇是很重要的,看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和德国。这两家的经济实力实际上在十九世纪末已经逐渐赶上了英国,并慢慢的出。当年纯粹论工业能力,英国早已不是世界第一了。

    但是美国和德国立刻就取代了英国吗?答案是没有,英国人花了几百年完善了一套体系,只要这个体系存在,美国和德国就算是经济上工业上赶上来了,也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取代英国。

    在这种局面下,要么美国和德国继续展等待,等待着拖死英国的机会,要么就是挽袖子亲自上阵将英国打落霸权的宝座。为此,德国人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用同归于尽的方式葬送了英国。而美国人则坐收渔翁之利捡了个便宜。对于美国来说,他们崛起除了自身的实力之外,德国人创造出的机遇恐怕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德国的牺牲恐怕就没有美国的坐大。

    同样的道理,当前英国是一日不如一日,在美苏的夹缝中根本别想维持老一套的把戏。客观上来说,英国人要么奋起反击要么坐以待毙。但是如果美国和苏联打起来了,英国还会这么痛苦吗?而这就是英国的机遇。

    当然,基于美国和苏联现在都有毁灭世界的能力。指望这两国爆热战可能性并不大。所以英国人指望的就是两国在无穷无尽的国际纠纷中互耗,最终衰落,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实现丘吉尔的策略,让美苏彻底翻脸了。

    而中东问题无疑是一个很不错的火药桶,这里要是炸了,美国和苏联必然会被卷进去。到时候英国不就有机遇了?

    一瞬间李晓峰就想到了很多很多,也完全猜透了李尔文的来意。英国人确实是不安好心,这就是来煽风点火的!

    李晓峰对英国人这一套实在是腻味了,几百年来是一点儿变化都没有,早年间挑唆荷兰干西班牙,再挑唆神圣罗马帝国跟法国对掐,之后是利用日本干毛毛熊,之后是联合法国干德国,二战又是联合苏联、美国、法国干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总而言之,英国的既定政策就是搅屎棍政策,一点儿新意都没有。

    现在眼瞧着苏联和美国太强势,英国人又起了挑拨二虎相争的心思,尼玛,你真当大家都是二百五,能被你玩弄于鼓掌之间?

    实话实说英国倒不是当苏联和美国是二百五,而是英国认为苏联和美国这两强是势同水火绝不可能并存,反正早晚得明争暗斗,英国需要做的就是当催化剂促使这种可能更快的生。

    所以英国人可是说是有恃无恐,他是吃定了美苏会中计上当。只不过李晓峰却不这么看,在他看来美苏之间的矛盾确实是不可调和的,两个级大国之间必然要有一个倒下,但是这个斗争的过程是十分漫长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可能分出胜负,这将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持久战。

    而在这场持久战的过程中,在美苏之间倒下一个之前,先落魄或者说倒下的将是英国,新霸主必然要踩着老霸主的尸体登基上位。不将老霸主彻底的直接打成鹌鹑,新霸主怎么可能安心?所以英国什么的想要渔翁得利简直就是做梦,虽然现在新霸主有两个,但是这两个新霸主必然要弄死旧霸主才会开始真正的pk。

    也就是说英国人想置身事外,简直是白日做梦。历史上英国也是被折腾得够呛,不得不将日不落帝国的大量老本转赠美国换取美国承认所谓的英美特殊伙伴关系,这才得以幸存。如果英国佬不乖乖的举手投降,你看看美国人是什么态度,不给大英帝国五马分尸才怪。

    只能说现在英国人还没有认识到世界大势,他们已经是昨日黄花了,只要乖乖的找一个新霸主低下高贵的头颅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