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儒道至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7章 策论双问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强行统一起来,只能是一些“屯田”之类的老套手段,但若要两者更完美统一,应该添加一个纽带!而这个纽带在现如今的国家,又不能强过农事和军务,否则就是喧宾夺主,跑题,直接丁等。”

    “所以,真正的甲等双问好,不仅要有‘联系’‘并重’和‘统一’,必须还要有‘纽带’!这就是方向,而具体如何献策农事和军务,则是道路。若要得甲等,两者缺一不可!”

    方运有生活在一个高度发达社会的经验,自然知道什么是一个万能的纽带。

    在想好纽带后,方运就根据景国的现状分析,然后思索对策。

    一刻钟后,方运提笔,在开头就直指统一,回答:“臣对:无农不稳,无军不固,无商不富。农者……”

    董知府就站在方运身边,仅仅看了前十二个字,目光一闪。

    策论最忌讳跑题偏题,明明是农事与军务,却加一个地位不如两者的商,写好了则罢,写不好恐怕直接丁等。

    不过董知府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继续看下去。

    方运经过五次才气灌,又得曲星照,思维极其敏捷,很快把自己所知所见所闻的一切联系起来,然后迅速分门别类,再挑选出适合此篇策论的内容,最后再进一步精炼。

    那些普通举人书写过程都是下意识进行,但方运得曲星照后,思维已经达到进士的程度,这些过程都非常清晰地在他脑海出现。

    在农事方面写了几句,方运脸上突然浮现一抹微笑,因为他在写的过程又有新的发现,这策论和经义不同,经义是分析圣人之言,必须要面面俱到,主要表现圣人之道,自己还在次要位置。

    而策论根本是在献策,是在向君上和考官展示自我,那么面面俱到反而落了下乘,一专多能才是策论答题的第二个要素。

    于是,在写农事的时候,方运没有学策论指导书籍那样用洋洋洒洒数千言来献策,而是在写了一些问题对策后,笔锋一转,写到:“无农不稳,何以稳农?”

    接着,方运就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把农事的重落在“稳农”上。

    董知府一看,差一拍案叫绝,在农事方面,很多人都提出重农思想和对策,但是“稳农”却比“重农”更加具体,更加精确,不仅能抓住考官的眼光,也更符合策论的理念。

    董知府盯着方运的头,很想知道这个家伙脑里装的是什么,怎么会这么机敏,因为“何以稳农”四字一出,哪怕是方运写的稳农之策和别人的重农之策一模一样,但就凭这四个字也能稳压其余考生。

    写完农事,方运又开始写军务,景国边患严重,景国的考生若是答题,必然会围绕对付妖蛮进行,但方运则秉承专精的答题理念,不写军工,不写兵将,而写“军纪”,然后从军纪稍稍延伸到军心,明明白白写只有军纪才能让军人有心有魂。

    写完军务,方运松了口气,稍稍稳住自己心神,重新阅读一遍前,最后头,确定自己写的和自己所想一致,神态更加沉稳。

    董知府一直在观察方运,看到这一幕,他在心暗叹真是名不虚传,方运刚才的举动看似普通,却已近“明己”。一个人活得越久,越知道了解自己最难,而“明己”还要高于“自省”,自省只是提醒自己的过失,“明己”却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错与对,不仅要改正自己的错,更要坚持自己的对。

    董知府一直沉浸在“稳农”和“军纪”两策之,他没想到一个少年举人竟然能写出这般深刻的道理,不仅远超他这个进士,而且很具有可行性。

    “董大人,我答完了。董大人?”方运道。

    “哦?”董知府脱离思索两策的状态,然后叹息一声,看着方运。

    “十年前你若在密州,解元必非我。”

    方运恍然大悟,原来这是董知府当年的考题,他不仅在十年前参加了举人试,而且还是密州的举人第一。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