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枭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1章 论农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粮食输入,农户忍饥挨饿,只能背井离乡去逃荒。不要说本地农事生产难以恢复,还会对其他地方造成冲击,影响治安跟生产。得到充足的粮食输入,农户能吃饱饭,就能专心农事、恢复生产,局势自然就稳定下来了。

    但是,包括淮东自身二十万兵马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要依赖淮东供食,包括浙西、闽东、浙北对淮东来说都是新得之地,谁能想过淮东仅十一县还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余粮来?

    制霸之道,无非两样:筑城跟积粮也,林缚当真是将这两桩事做到极致了。

    奢家之败,非军事、谋略不如也,实际是弱在治政上。

    当然,岳冷秋有岳冷秋的惊讶跟困惑,唐希泰也不会将淮东的根底都告诉他。

    要晓得淮东缺粮时,每年还要从海东运进上百万石的米粮;也是这两年捍海堤的效果才较为充分的彰显出来,使得淮东粮产逐年都在大涨。

    崇观十一、十二年,林缚铁了心一次拿出上百万两银去修捍海堤,有多少人旁观冷笑?岳冷秋又何尝不是旁观冷笑者之一?

    此时江宁诸多人还是为奢家北逃、燕胡有可能很快打开西线通道而惶惶不安,但这顺利拿下江西,叫淮东诸人信心十足,也不怕荆湖会给燕胡骑兵打穿。

    无非水来土掩、兵来将挡。

    江宁以及宁南、宁西以及闽东地区的局势都相继安定下来,不会再特别缺粮,浙西、浙北的形势也相继好转,江西的局面再残破,也能从容应对,至少不会比去年更难。

    奢家在江南就像闽北这一块飞地,广南郡以及袁州、潭州都有服软之势。

    就算以当前的形势,淮东还能供养二十五万战卒;当整个南方局势都安定下来,淮东兵马扩充到三十万、四十万,扬子江之南又不用担心有人制肘,何畏与燕胡正面逐杀中原战场之上?

    目前,林缚表面上是免除掉江西今后三年的赋税以养生息,但实际上江西要重建、要恢复生产,就要从外地运入大量的盐铁米煤茶布甚至骡马等物资——包括将来的广南、湘潭等地,林缚都无意一开始就直接去接管赋税,但是市场倾销一定要打开。淮东就能依赖盐铁之事,从这些地区吸取大量的养军之资。

    江宁战事之后,江南七府的市场对淮东打开,仅铁料一项,今年上半年就将给淮东带去近百万两银的厚利。

    燕胡夺得蓟东之后,接管原蓟镇军在蓟东遵化的铁厂,又从辽东迁并工匠来,成为燕胡在北地最大的炼铁中心。

    根据军情司所得情报,燕胡的遵化铁厂,有工匠近两万人,一年产精铁、毛铁料共四百万斤——燕胡人虽生于荒蛮,但其王叶济尔有雄才大略,早年就在辽东大事冶铁、开发辽东,才有南夺燕蓟的基础。

    遵化铁厂的规模甚至超过江宁工部铁作最盛之时,用匠工之数,但要比江宁工部要少一截——一多一少便可见叶济尔治政手段之强、眼光之远大。

    只可惜,横在燕虏之前的,是淮东,不是残越,也不是奢家这样的一时枭雄。

    在淮东,与冶铁相关的匠工约三万多人,但铁料年总产量高达两千万斤。

    以计人均产铁计,淮东是燕胡在遵化铁厂的三倍。

    想到这里,唐希泰又朝岳冷秋作揖道:“听岳相谈农事,希泰有一事请教?”

    “请讲。”岳冷秋说道。

    “燕京未覆时,北地正常时需每年从南方输入漕粮六百万石;但在燕虏占得北地后,在山东、河南皆残的情况,便撑得起四五十万兵马连年征战之耗用,何以如此?”唐希泰问道。

    岳冷秋看了唐希泰一眼,心里想:唐希泰同行,难道是林缚有意安排?

    岳冷秋认为唐希泰是有意相考,虽然猜不透他为何如此,但也不以为意,淡然说道:“往年需南粮北运,以补燕京之不足,也仅能勉强维持;而如今南粮断绝而北地半残,燕虏何以据北地以养四五十万兵马,感慨、惊讶者甚众。但唐大人对此应该了然于心啊……”

    唐希泰尴尬一笑,心想岳冷秋果真是老狐狸,试探得有些明显了,但也硬着头皮等岳冷秋继续说下去。

    “……”岳冷秋要坐在车辕前的岳周也仔细听着,说道,“虽说北地远不如江南富庶,但燕蓟平原也有良田近亿亩,而蓟辽、宣府、大同三边的军屯规模时最大总计达一千七百万亩,只要善以经营,何愁四五十万兵马养不活?”

    唐希泰目光淡远,心知岳冷秋所言不虚,见岳冷秋对这些数字信手拈来,了然于心,也确信岳冷秋合曾登副相之位,不是浪得虚名。

    大同镇不是一座独城,大同镇作为北地三边之一,以大同城为核心,共有五百余座军屯城垒,构成宽近六百里的防线,军屯规模最盛之时,屯田达七百万亩。

    “军屯、军户之制废败,致使诸多事积重难返,”岳冷秋细算有越以来种种弊端,也是感慨万千,他以往以投机取功为利,但不意味他不懂其中的关窍,再者唐希泰有可能代表林缚作试探,他侃侃而谈道,“军屯给将官侵占,屯卒又给将官役使劳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