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网游之全球在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百九十章 淝水之战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要消化这个成果却是很不容易。

    种族之间的同化、融合,都需要时间。

    小小的氐族征服中国北方,就像一条蛇吞下了一头大象。按理说,这条蛇当务之急是努力分泌胃酸,消化这头大象。在没消化干净的时候,再跑去吞一头犀牛,明显不是好主意。

    王猛就为这条蛇的消化能力担心,故而才有前面的叮嘱之语。

    奈何苻坚的崛起是一个不断成功的历史,这使苻坚有了强烈的自信心,他不相信自己的好运会终止。

    苻坚高兴地认为:“再吞下一个犀牛也没啥问题。”

    天下一统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苻坚抗拒不了这种诱惑。因此在王猛死后七年,苻坚认为时机成熟,决定攻击东晋。

    公元三七八年,前秦加紧了对东晋的攻势。

    当年,前秦动用十七万军队分成四路进攻东晋,襄阳城苦守一年之后沦陷,东晋雍州刺史朱序被俘。

    按照苻坚重用俘虏的惯例,朱序被吸收成了前秦官员。

    这个朱序却没有死心归顺,反而充当了一个高级间谍的脚色,在后来的淝水之战中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

    公元三八三年,前秦皇帝苻坚决定倾全国之力,征服东晋,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每十个男丁抽一个的比例征发军队,而且要把全国的马匹,不管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一律征发供远征军使用。

    如此凑出了八十七万大军,其中仅骑兵就有二十七万。除此之外,还有大将苻融率领的二十五万先锋部队,合计一百一十二万大军。

    彼时东晋总人口也就三四百万,打仗的士兵不过十来万人。只是一点,相比前秦临时抽调的百万大军,东晋的十万大军战力要高出好几个等级。

    此军主力正是北府军,主要是收编的流民武装。

    为什么是流民?

    西晋覆亡后,北方流民进入南方。一部分流民进入到长江以南居住,成为士绅地主的附庸,变成普通百姓。但还有很多流民留居在长江以北,他们跟那些跑去给大户种地的流民不同,有自己的组织以及武装。

    在古代,逃难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处处面临危险。

    大家逃难的时候,总是把最好的衣裳穿到身上,最值钱的东西藏在包裹里,这就成了打劫的最好目标。

    乱世里又土匪横行,碰上土匪给剥个精光,仍到路边,那是常事。乱军也所在即是,看见难民抢劫一把,那是他们的本分。

    除了土匪和乱军,连晋朝官员都打流民的主意。

    比如东晋的西阳王司马羕就让手下冒充山贼,在湖北公然劫道,打劫这帮流民。干这个无本买卖的可不止一两个黑心王爷,几乎成了一个很有前途的朝阳行业。连大名鼎鼎的祖逖,那个北伐的将军,也干过这个。

    祖逖刚到江南的时候,没什么财物。一天,他请了很多大员到家中做客,陈列了好多宝贝,道:“大家不要吃惊,我不过是昨天偶然到南塘干了一票。”

    按理说祖逖不是什么坏人,后来率军北伐,死在河南,当地人给他立祠堂,很多人给他烧香敬拜。

    关键是干这个实在是诱惑太大,一群肥羊躺在外头,怎舍得白白放过?反正手里有刀有枪,抢了也白抢,白抢谁不抢?

    至于这些羊给抢了之后会不有生活困难,谁管得了那么多呢?

    就连难民之间都会互相抢劫,没有武装的难民很容易成了同类的牺牲品。

    这样一种情况下,流民在首领的指挥下,把自己组织起来,管你是谁,谁敢跑来抢东西,我就跟你拼到底。

    这些首领就成为“流民帅”。

    如此一来,流民也就成了相对独立的武装力量。

    兼且南下流民多是经过动乱,练就了一些本领的人,人多劲悍,比那些一辈子在家种地缴租子的人,更能打。

    如果不用他们作战,实在是大为可惜。

    公元三七七年,谢玄在京口收容大量北方流民,建立北府军。

    在谢玄这位合格将领的整顿下,北府兵苦练数年,很快就成为东晋最精锐的部队,也是当时整个中国最精锐的部队。

    就在谢玄组建北府军之后的第六年,淝水之战开始了。

    平心而论,苻坚在十个男丁里征发一个,这个比例在当时并不算过高,比这更高的比例也不罕见。

    但是苻坚是在整个前秦帝国范围内搞征发,从河北到四川,从山东到甘肃,都要按此比例征发,这就会产生巨大的问题。

    当时没有铁路和卡车,也没有那么多马车给这些士兵坐,这些士兵赶路只能靠两条腿。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拿,空着手走路,一天走8个小时,公路又修的特别好,那么他也许能走40公里。

    但是作为士兵,总要带些随身物品,路也未必那么平坦。

    按照历史资料的说法,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一天能走25公里左右。罗马帝国的军队一般也能走出25公里,特别快的时候,甚至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