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塔木德智慧全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注意服饰打扮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注意服饰打扮

    《塔木德》说:“人在自己的故乡所受的待遇由评价而决定,在外乡则由服饰而决定。龙腾小说 ltxs520.com”

    一位犹太企业家认为,人与人初次交往,90%的印象来自服装。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也认为,服装是最好的名片。在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着装,力求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因得体的服装而获得某种交际优惠。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

    你的衣着是重要的,绝不要马虎了事。

    一位牛津大学的教授指出:“衣着可以代表个性。但个性不一定需要衣着。”

    在追求个性的现代社会中,衣着的个性化是必然趋势,是不可避免而必然要发生的时尚。个性将是衣着时尚成功与否的标准。走在前面的人,当然要领先一步。

    虽然个性不一定需要衣着,但有衣着的装点比没有衣着的装点好。普通人惯于以貌取人,个性应该用衣着来树立自己的外表,而不是回避它。

    衣着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商界企业,衣着应表明优良经商品质和经济实力。在十多年前,刚从本科毕业的贝克,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踏入商界,二是留在学院。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使他决定留在学院。有一次,贝克遇上一个好机会,有人愿意投资10万镑,他未顾及衣着,匆匆地赶去洽谈。结果那人单刀直入地对贝克说:“小伙子,你的衣着表明你在商业上缺乏才能,你没能给我在经济方面一个可靠的承诺。”

    当时的贝克如遭当头棒喝。他以为凭自己的智力和满腹学问可以说服别人呢。实际上,那次会面,他根本就没有机会说出心中的蓝图。其根本原因在于衣着,别人隔老远已经下定决心不和他合作了。

    过了很多年,贝克还能回想当时的寒酸表现。想想看,别人投资是为了赚钱,经济上缺乏承诺的人能相信吗?钱再多也不能朝水里扔。即使要朝水里扔,他自己知道扔,为什么要转借别人的手呢?

    所以,从此贝克开始讲究衣着了,他知道衣着的重要性了。吻合个性的衣着可以强化你的自信。

    你应该从衣着开始自信。

    这样做,绝不是教你从此陷入表面满足虚荣的泥坑。衣着表现自信的同时,的确应该表明你的身价和地位。诚实是当今社会最有效也最有保障的承诺。对自己一定要诚实,选择服饰的时候也不例外。不可为了追求奢华而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

    八、《塔木德》的幸福智慧——适度享乐而不忘道德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获得幸福

    《塔木德》写道:

    “岁月为一切而存在,为世间的每一种经历而存在。

    有生之时,有死之时。

    有播种之时,有收割之时。

    有颠覆之时,有建设之时。

    有哭泣之时,有欢笑之时。

    有哀号之时,有舞蹈之时。

    有往外扔石之时,有收集石头之时。

    有拥抱之时,有分离之时。

    有寻获之时,有失落之时。

    有保存之时,有丢弃之时。

    有撕裂之时,有缝合之时。

    有沉默之时,有言笑之时。

    有爱恋之时,有憎恨之时。

    有战争之时,有和平之时。”

    聪明的犹太人认为,不论岁月如何发展,环境如何变迁,一个人都应该努力追求幸福。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获得幸福。不论禁欲主义者,还是快乐主义者,他们都不可能不是在追求幸福;他们都不可能不是在避免不幸。只不过由于他们对幸福的认识、感觉不同,因而似乎一些人在追求幸福,另一些人在追求不幸罢了。

    道德之为道德,在于告诉人们应该追求怎样的幸福,避免怎样的不幸。那么,幸福有哪些种类或层次呢?

    按照道德的原则,人们活动的目的不外利他与利己两种。所以,人们的幸福也就不外两种:一是利他目的的实现,叫做“为他人的幸福”或“集体幸福”;一是利己目的的实现,叫做“为自己的幸福”或“个人幸福”。为他人的幸福符合道德最高标准“纯粹利他”,因而是最高的正当幸福。为自己的幸福,如果用利他的手段达到,便符合道德一般标准“利己与利他统一”,所以是一般的正当幸福;如果用无害于人的手段达到,就符合道德最低标准“不损人”,所以是最低的正当幸福;如果用损人的手段达到,就不符合道德标准,就是不正当的幸福。

    集体幸福和个人幸福并非彼此存在、互不相干的两个东西,而是融为一体,成为一个人活动的不可分割的双重目的,构成一个人全面幸福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因为人类的天性是这样:人们只有为了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了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完善。

    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情操高尚的伟人。一位著名学者说:“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2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