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宝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9章 瘦金字体 公孙剑舞(求一切)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楚云秋看着画卷上面的署名和勇,心里一动,这个人在这种字体上的造诣,天下之人,无出其右,因为这种字体就是名气很大的——瘦金体。更多小说 ltxsba.com

    而这幅画的作者,正是道君皇帝——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在政治上面的昏庸暂先不提,他酷爱艺术,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华夏历史上最高的位置,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当时,宋徽宗成立了翰林书画院,也就是宫廷画院。

    别的帝王都是科举选拔人才,一般考查四书五经,治国之道,但是宋徽宗别具一格,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每年以诗词做题目。

    不过因为宋徽宗的举动,倒创造出许多佳话。

    比如说“山中藏古寺”,许多人第一想法都是深山寺院,古松飞檐,但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房屋,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脚下的山溪处挑水。

    另一个题目更绝,为“踏花归去马蹄香”,众人纷纷开动脑力,有的人集中在“踏花”上,骏马奔腾在鲜花之上,有的人集中在“马”上,画得马十分的神骏,但是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花卉,只画了一人骑马,在画面上有蝴蝶飞绕马蹄间,这个人集中在了“香”字上。

    香是虚无缥缈的,但是这位画家却通过蝴蝶绕马,将香气具象了出来,可见其心思灵活。

    凡此等等,极大地刺激了华夏的书画意境发展。

    可以说,宋徽宗在任期间,华夏的书画之道,发展到了顶峰。

    传闻之中,华夏最为著名国宝名画——清明上河图,也和这位书画皇帝有关系。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历史长卷之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

    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华夏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

    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没有械,m.

    瘦金体书法,挺拔秀丽、飘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书法的人,看过后也会感觉极佳。

    在宋徽宗此后的八百多年来,迄今没有人能够达到他的高度,在书画界,可称为“古今第一人”。

    楚云秋明白,眼前的这种字体就是瘦金体。挺拔秀丽、飘逸犀利,字与字之间带着一种难言的美感,就好像一位绝世的舞女,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绝世的剑客,在那里挥动长剑。

    听起来很矛盾,以柔一刚,怎么可能出现在一种字体上,但确确实实地出现在一种字体之上。而且没有任何的矛盾感。

    楚云秋不禁想起了一个人,一个在华夏历史上留下大名的人,虽然她是一位女人,而且还是一位舞女。但是巾帼不让须眉,她就是——公孙大娘。

    公孙大娘盛唐第一舞人,善舞剑器,以舞姿惊动天下。以舞剑而名垂千古。

    公孙大娘将剑和舞完美的糅合在一起,将华夏历史上的两座文化高峰建立了桥梁。

    草圣张旭看到公孙大娘的舞姿,描绘了一卷绝妙丹青。流传后世,诗圣杜甫见到公孙大娘的舞姿,著剑器行,脍炙人口,画圣吴道子,体味公孙大娘的舞姿,体味用笔之道。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

    宋徽宗的“瘦金体”就好像公孙大娘的剑舞一般,将柔和刚,完美地糅合在一起。

    楚云秋看着面前的画卷,在画卷的正上方,写着整个画卷的名称——黄鹂鸣翠图。

    在卷轴的右下角,铃优十几个红色的徽章,有“宣和之宝”,有“双龙小”等等,无不诉说着那段沧桑的岁月和历史。

    楚云秋看着画卷上面的斑斑痕迹,伸出手,轻轻地抚摸在画卷上面。

    画卷被装裱地很好,从外表看上去,除了有些破旧之外,没有任何的瑕疵,品相十分的完好。

    楚云秋将画卷卷起来,放进圆木之中,装进锦囊乾坤袋中。

    楚云秋看着剩下的四个圆木,他已经没有了耐心一一观看,他想要将四个圆木全部拆解出来,看看里面都是些什么画卷,他们的作者又是哪一位牛人。

    但是打开之后,楚云秋发现,自己猜错了,而且大错特错,剩下的四个圆木之中,竟然没有一卷画卷。

    前两个圆木里面,是两卷书奋作,而且他们的主人,每一个都不一般,其中一卷是草圣——张旭的书奋作,在书卷之上,楚云秋根本看不清楚写的什么。

    笔走龙蛇,龙飞凤舞,根本看不懂。

    楚云秋皱着眉头,一脸的懵逼样,这是写的啥啊,楚云秋看了半天,一共认出三个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2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