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国崛起185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二十八节 锦纶堂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道背后是谁在主使,更是让大家都抽了生死签,那些去砸丝厂的蟹目,一个个可以说都是死士,他们如果敢背叛,江湖规矩是要三刀六洞的,关键是他们的家人也被人控制了。

    越审越是让人惊心,最后刑部尚书觉得自己都兜不住了,他甚至不敢按照章程进行公检程序,他背不动这个锅,赶紧向陈芝廷汇报,陈芝廷得知后,立马报告给朱敬伦,陈芝廷也觉得这件事干系太大了。

    一个商业行会,竟然让宰相身份的尚书令都感到烫手,这一点都不锈大做。

    因为这个锦纶堂的地位实在是太特殊了。

    清初,广東的桑葚鱼塘模式开始普及,导致生丝生产大大增加,加上广州一口通商,桑葚鱼塘供应的充足茧料加上洋商到来带来的巨大市场,大大推动了广州的丝织行业,经过康熙一朝的展,广州的丝织商铺多达数百家。

    数目这么庞大的商铺,必然导致市场的恶性竞争,因此他们需要建立一套规矩,按照中国传统,是大家凑钱建立一个会馆,组建一个行会,对行业内部进行约束,参加行会的成员称作行东,大家共同推举出的为者称作行,对内行东和行们商定规矩,大家一起遵守,避免恶性竞争,对外,一旦有纠纷,则大家一起出钱,由行出面打理,凝聚起来的商业行会,让他们的力量大增,不管是面对来自官方的搜刮,还是面对流氓的勒索,他们都更有力量对抗,同时避免了恶性竞争之后,行业利益也得到了保障,他们的收益更丰厚,又更有力量保护自己了。

    显然这是一种带有自、自治性质的非官方组织,在各个成熟的行业中普遍存在。

    但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行会,那倒也不至于让宰相都觉得棘手,锦纶堂不普通,非常的不普通,他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会,而是一个行会联盟,最先是雍正年间,广州一些丝织商铺和丝织工人共同捐资兴建的这个会馆,他涵盖了当时丝织行业的各个环节的利益群体,当时出资的就有1338个商铺号和个人。

    但这个会馆,可不是给某个行业来用的,一开始的名字是广州丝织行业东家会馆,是由各个行业有头有脸的东家,行东坐在一起开会用的,当时出资和以后历次休整出资记录中包括的行会线纱行、洋货敦仁行、洋货接织行、朝蟒行、宫宁线平行、金彩接织行、素线接织行、元青接织行、花八丝行、接织洋货行等十余个行业的行会,不是以单一行会,而是以行会联盟的形势出现,这在广州可是独一份。

    正因为他包含的行业太多太齐全,因此建立之后力量十分强大。

    对内,丝织业的不同行业,定期在这里进行沟通,商定各个环节的流通价格,可以说从蚕茧、到生丝,再到丝绸,刺绣等等跟丝有关的产品的价格,几乎都是在这个会馆中决定的。

    即便是被官府授予独家贸易出口权力的十三行,在面对锦纶堂的时候,也非常棘手。十三行也在西关一带,巧合的是就跟锦纶会馆面对面。

    于是每年当到了桑蚕和贸易季节,都是锦纶堂的各个行东先在锦纶堂开会,等他们商议好了今年丝织品的价格,然后才会跟对面的十三行沟通出口给洋人的货物价格,当然十三行在其中充当了中间人,让洋人可以跟锦纶堂讨价还价的作用,可跟其他行业十三行基本上就能决定价格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可以说,至少在丝织行业,市嘲语权不在十三行,而在锦纶堂手里。

    [记住网址  龙腾小说 ltxsba.com]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