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国崛起185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三十七节 等香饵的金鳌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做这件事,至于其他的,不管是执行力,还是魄力,朱敬伦是半点都不怀疑的。

    “曾公,久闻其名,相见恨晚啊。”

    朱敬伦亲自在皇宫正殿门口迎接,曾国藩进来并不下跪,只是抱拳作揖。

    朱敬伦不在意,很恶心的拉着他的袖子,将他迎进了皇宫,在偏殿的书房谈事。

    曾国藩很大方,端端正正的踏实坐在圈椅上,喝着旁边侍卫给他泡的英德红茶。

    朱敬伦默默观察了他许久,发现这个人真的是一个其貌不扬的人,瘦弱的身材,还有一些伛偻,黝黑的面孔,眉毛还向下耷拉着,表情显得十分木讷,见不到半分灵气。

    这样的人,面相上就很难让人记住,真不知道他如何让道光皇帝芋深刻的。

    朱敬伦观察曾国藩,曾国藩似乎没有察觉一般,很认真的喝着他面前的那杯茶。

    “曾公,在大明宦游已经两载,游遍了至少七个县,觉得我大明如何?”

    朱敬伦看不下去了,开口打破沉默。

    曾国藩慢慢的说道:“国甚壮美,民甚殷富,官甚廉洁,物甚丰足。”

    都是赞美的话,说了等于没说,不知道为什么,曾国藩这种有身份的人说的赞美的话,本应该让人感到自豪,是可以拿到书本中引用的,但朱敬伦偏偏觉得这种人说的话,反而可能没有一丝一毫可信。

    “曾公过誉了,物阜民丰四个字,我大明现在还当不的。只问曾公一事,我大明的教育若何?”

    曾国藩慢慢道:“甚佳!”

    朱敬伦道:“可能更佳?”

    曾国藩道:“循序渐进,大事可期,大功可成。”

    循序渐进,还是说了等于没说。

    朱敬伦算是知道这家伙为什么是笨蛋了,他就不说实在的话。

    朱敬伦也不跟这个人绕弯子了,相信自己请他来,他早就摸透了七八分的意思,通信大半年了,朱敬伦还没摸清曾国藩是什么人,恐怕倒被曾国藩把自己摸透了。

    所以朱敬伦直接问道:“若我想五年内人人有书读,可成否?”

    曾国藩曳。

    “十年内,可成否?”

    曾国藩还是曳。

    “那三十年,可成?”

    曾国藩继续曳。

    朱敬伦索性直接问:“那曾公以为,何年可成?”

    曾国藩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朱敬伦道:“我可等不了一百年,就算我等的了,怕是这个国家等不了了』知你是否知晓,西洋各国,均在普及教育,有三人中一人读书者为下,三人中两人读书者为中,三人皆可读书者,不下五国。我等不了,你等的了吗?”

    曾国藩沉默不语,他可能不知道西方国家的义务教育,朱敬伦看不出来,也许他知道,朱敬伦也看不出来。

    朱敬伦可以等他的态度。

    曾国藩直到将一杯茶喝干,这才慢慢的放下杯子。

    “事有缓急,缓有缓略,急有急策。”

    朱敬伦问道:“缓有何略,急有何策?”

    曾国藩道:“缓之,则固本培元,劝善助学,十年能有小成,百年可见大功。”

    缓的方法朱敬伦不感兴趣,虽然曾国藩又是什么都没有说,他也不打算追问。

    他只问:“那急策呢?”

    曾国藩又沉默了片刻才道:“急策,则一村建一孔庙,一庙设一学堂,一年可有小成,三年即见大功。”

    朱敬伦心下一喜,这老愚夫,果然有办法。

    用孔子的招牌来鼓励教育,这倒是一个办法,乡下的乡绅即便是要砸学校,也不可能去砸孔庙。

    至于说这样让孔子的信仰扩大,这根本不用顾虑,这个国家本就是一个儒教国家。至于说让孔子的威望过重,朱敬伦也没有跟一个死了两千多年的老夫子争威望的兴趣,如果有必要的话,他可以长跪孔子像前,做那最虔诚的信徒。前提是得完成他义务教育的目的,已经近三年教育普及率无法推广了,在这么下去,朱敬伦就要用强了。

    只是这一村一庙,一庙一学,得修多少庙啊,那得花多少钱啊,之所以无法推广,最大的困扰还是资金问题。

    朱敬伦道:“不知所费几何?”

    曾国藩道:“办学善举,百姓自然踊跃,有钱出钱,有工出工。一万两可足一县,十万两可足一府,百万两可足一道,千万两能足一国。”

    一千万两银子,就能让大明在三年内完成义务教育,即便曾国藩有吹牛的水分,能有八成学童入学,那也划算,平均下来,一年才三百万经费而已。

    但是朱敬伦还想要用曾国藩这个人,笑道:“我愿出钱,曾公愿出工否?”

    曾国藩抬头看天:“尊孔敬祖,乃读书人本分,国藩自然愿尽绵碑力。”

    朱敬伦笑了笑:“曾公所言极是,有的是善丈人翁掏钱建庙的。”

    说道这里,俩人在不说正事了,就喝喝茶,谈谈风土人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