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领主时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48章 “利”与“害”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对蔡氏非常重要的东西,会是什么?”

    赵部又好气又好笑:“我怎么可能知道?你可以从燕姬身上查嘛。”

    鱼不智泪流满面:“燕姬被徐母收为义女,住在元直家。”

    赵部没有说话。

    他和鱼不智相识这么久,很清楚徐庶是鱼不智的左膀右臂,深受信任。以鱼不智对徐庶的重视程度,除非有直接证据,很难想象他会明着查燕姬。

    如何查燕姬,这是逐鹿领家务事,赵部不便说太多。

    他能做的,就是尽量帮鱼不智分析其中利害。

    鱼不智又道:“燕姬或出自襄阳燕氏,燕氏被武陵寇袭击后已经没落了,一个没落家族的孤女,有什么值得蔡氏穷追不舍?是燕氏有不得了的利益,还是掌握着足以让蔡氏忌惮的秘密?”

    屋内陷入长时间的沉默。

    赵部忽然道:“有一件事,我一直觉得有些奇怪。”

    “什么?”

    “你有没有觉得,武陵寇对这件事参与过深?”

    鱼不智一滞,皱眉苦思。

    赵部继续道:“武陵寇进犯逐鹿领已不是一次两次。”

    “你的逐鹿领可不是普通领地,军力非常强,外战屡屡创下骄人战绩,而且随着领地规模不断提升,逐鹿领实力和影响力在持续增长。武陵寇虽然薄有声名,但实际上仍然难脱流寇禀性,习惯欺软怕硬,最懂见风使舵,他们接下的委托,必然是自信有能力做到才会接取,区别只在于代价几何。”

    “武陵寇追杀徐母那会,其实力远在逐鹿领之上,可后面两次来犯时,他们已经是弱势一方,其武力不足以威胁到逐鹿领,且每次都是铩羽而归。按照流寇一贯作风,他们早就应该收手不干了,可他们还在不断跑来受辱。”

    “徒自损失人命,仍锲而不舍,就为了蔡氏的委托金吗?”

    当然不会!

    流寇如果不懂得看清形势,趋吉避凶,早就被灭了。

    鱼不智脑中灵光一闪。

    “会不会是这件事也关系到武陵寇切身利益?”

    赵部想了想,道:“的确有可能,但我认为可能性不大。什么样的事情,既能让一个荆州大族铤而走险,又让一个流寇团体不惜代价?两个差别如此之大的群体,几乎没有共同利益,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他们两家都如此紧张。”

    鱼不智目光炯炯,道:“燕氏遇袭!”

    赵部眼前一亮。

    燕氏遇袭事件,受益者是襄阳蔡氏,动手的正是武陵寇。

    这起事件当年在荆州闹得沸沸扬扬,成为一桩公案,外界普遍认为是襄阳蔡氏买通武陵寇出手。一个象蔡氏这样的大家族,竟然与流寇勾结强灭竞争对手,显然逾越了家族争斗的红线,影响极其恶劣。再加上燕氏遇袭前不久,杜氏那场匪夷所思的灭门大火,同样是蔡氏受益,外界对蔡氏的不择手段,厌恶到了极点。

    虽然蔡氏矢口否认,但没有人相信他们的说辞。

    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该事件是蔡氏所为,但杜氏、燕氏以血还血的报复,并没有引起世人谴责,反而获得同情,那么多与事件没有直接关系的家族,纷纷加入到对蔡氏族人打闷棍的行列中,可见人心背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曾经有一段时间,襄阳几乎每天都有蔡氏族人被打、被杀的事件发生,蔡氏成为过街老鼠。蔡氏一度寄望于官府力量出面镇压,可无论襄阳县府,还是南郡太守府,都没有全力为蔡氏背书。

    官府也不是傻子,明知此事蔡氏有重大嫌疑,襄阳各家族的愤怒到达极点,若强行镇压,很可能让愤怒的民怨继续升级,最终一发而不可收拾。另一方面,县府和太守府的官员,大部分是本地家族子弟担任,就拿襄阳县府为例,没落的四大家族就有多人在县府做事,这些人恨蔡氏都来不及,其他家族中人也是同仇敌忾,怎么可能帮蔡氏遮风挡雨?

    蔡氏吃到苦头,才知犯众怒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蔡瑁出来公开立誓,纯粹是不得已而为之。

    杜氏灭门大火、燕氏被武陵寇袭击,让蔡氏轻松击溃了襄阳家族联盟,但蔡氏内部对这样的行为都难以认同。要知道,蔡瑁父亲蔡讽是襄阳名士,誉满荆州,蔡氏能跟张温和黄承彦结为亲家,看中的可不仅仅是蔡氏身家,还有蔡氏的名望,若蔡氏声名狼藉,想让张温和黄承彦娶蔡氏女?没可能!

    事情发生后,蔡氏内部对蔡瑁多是谴责之声。

    就家族扩张而言,蔡瑁是最大功臣,但留下的后遗症实在太严重了。

    蔡氏遭遇襄阳众家族全方位激烈抵制,除族人被打被杀之外,蔡氏生意受到其他家族联手打压,出仕子弟受到同僚排挤,求学学子被礼送回家,还有很多公众场合拒绝蔡氏族人进入……

    所有报复,都落到蔡氏族人身上,族人自然对蔡瑁不满。

    当然,即便在家族内部,蔡瑁也死活没敢承认,那两件坏事跟他有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