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仙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四章 祸不单行遇大旱,了尘李逵见李鬼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卦象便是天意,天象示警,了尘再大的信心,也不敢一二再,再而三地违天行事。龙腾小说网 ltxsba.com   网

    修道之人逆天修行,却要顺天行事,修为越到高深处,也越不敢轻举而妄动。修为低的时候,还可以懵懵懂懂,光脚不怕穿鞋的。但到了穿上了鞋子之后,就真的要多多顺应天道安排了。

    不然,你真当天道于你无可奈何么?

    时大时小的雨天一直持续到了夏稻收完,秋稻补种之后。

    当雨天结束之后,对江南的百姓来说,劫难并未过去。

    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王孙公子把扇摇。

    随着艳阳一天天高照,自从夏收之后,一个多月里竟然滴雨未下,一股恐慌的情绪便开始悄然弥漫。

    江南背靠长江,向来忧于水患,而少有旱情。

    但“少”,却不等于没有。

    了尘住的村子里,全靠庄外的那一条杏来维持生活。一个多月的高温酷暑,再加上滴雨未下,上游来不了多少水。杏也渐渐枯竭,露出了大片大片干涸开裂的河床。

    大河涨水杏满,反之杏枯竭,大河也好不到哪里去!村民们的心情真是到了如汤如煮的地步,盯着炎炎红日,不分昼夜地担水浇禾,试图挽救一下可能颗粒无收的秋稻。

    16世纪的世界,基本上整个世界面对天灾,都是一样的无力?天吃饭真不是说说而已。眼见着旱情一天比一天严重,乡民们也开始自地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祭祀祈雨的活动。

    乡间扎草龙,拜龙王,祀井,祀河热闹不断。但老天爷却丝毫没有下雨的迹象。

    了尘现在有点进退维谷了,乡民们只要祈雨就好,虽然灵验的时候不多,但却可以百无禁忌。

    但了尘却不行!

    修道之人逆天修行,顺天行事。强行干涉天道运转,是要遭报应的!更可怕得是会引起不可预测的后果。

    祈雨也不是那么好祈的,能祈下来的雨水,本就是老天愿意降下的雨水。属于天庭恩赐的那一类。若是老天真的无意降雨,祈上天去也是无用。

    若了尘现在还敢如当年那般强聚水气,降而成雨∠天爷就不一定那么好说话了。

    当年修为尚浅,属于懵懂无知的那一类。属于机缘巧合之下,而且影响也不大,自然不会惹得天道忌惮,降下灾劫。但到了今日,了尘一旦积聚水气,强行布雨,就不是当年那一钞里方圆的“携静”了啊!

    修为越高,反而会对于天道更加敬畏→来神仙如是,了尘也不能例外。

    要解天灾,当寻根源!

    旱灾生无非天灾**以及王朝气运影响而已!

    自然天灾的话,便是天道运转,四时之长,属于自然现象。这种灾难反而是最容易求下雨来的。

    **的话,无非开垦过度,地力不济。或者人间有冤气冲天,上干天咎以致老天降祸。这一类只要寻到根源,也不是不能解决。

    反而是王朝气运,关乎大势。大势至,便无可逆转,了尘能做的很有限,而且因果非常,由不得了尘不心翼翼,谨慎应对了。

    而偏偏了尘静室一卦之后,连续好几次都已经是推演无果,卦卜无效了。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大势未显,天道隐蔽,就是事情干己,当局者迷了。

    了尘一连好多天都把自己关在了房间里,对着外面的灾情不闻不问。

    了尘感觉到了自己可能无意之中又卷进了麻烦之中。只是不知道这场麻烦是大是小了。

    了尘做不到对着百姓苦难无动于衷,潇潇洒洒地然物外。但没有找到起因之前,了尘又焉敢妄动?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了尘现在就是这种情况。

    若是这车灾是前两种还好说,若是后面那种,了尘的麻烦可就真的大了。

    王朝气运有起有落,有兴有衰,没有不落的太阳,也没有不衰的国势,更没有不灭的王朝。而中华大地上,每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衰亡,不都是从天灾流民开始?

    了尘在担心,现在他所看到这一切,都不过一个王朝气运衰弱,天下即将兴替的起端。虽然按照原本历史的年代,大明尚有百年国乍,但如今了尘所在的大明,早已经完全是面目全非了啊!

    既然历史已经不是原来的历史,了尘有焉敢断定大明尚有百年气运?

    了尘这边还没有动作,官府倒是先忙活开了。

    每逢大灾将临,官府无论是出于真心,还是政治需要,都必须有所行动来安抚民心。不然引起了民变,当地官员肯定吃不了兜着走。

    对于旱灾,官府也算驾轻就熟,而且早有一套古老的程序。

    一边是动抗旱,一边是设法祈雨。先是地方郡县执行祭祀山河,禁伐名山。然后就是全民参与的愕祀。要是还不管用,就得惊动中央,进行国祀或者天子颁下“罪己诏”了。

    但这一次显然不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3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