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苏东坡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童年与青年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廷上一群著名的学者。苏东坡这个幼小的学童

    在老师肩膊后面往前窥探了一下,就开始问到与他们有关的问题。他们都是中国历

    史上的名人,因为在苏东坡的童年,中国是在宋朝最贤明的君主统治之下,他极力

    奖励文学艺术。国内太平无事,中国北方与西北的游牧民族如金,辽,西夏,这些

    部落蛮族本来常为患中国,这时也与宋朝相安无事。在这样朝廷之下,贤良之臣在

    位,若干文才杰出的人士都受到思宠,侍奉皇帝,点缀升平。正是在这个时候儿,

    幼童苏东坡首次听到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当下深受到鼓舞。幸好在这位大

    诗人的童年生活里,我们还有这些对他将来崭露头角的预示。虽然苏东坡记载了不

    少他成年时代做的梦和梦中未完成的诗句,可是还没有什么无心流露的话,供现代

    的传记作家使之与解释,直觉、狂想相结合,而捏造出东坡这位诗人下意识中神经

    病的结构形态。苏东坡倒丝毫没提到尿布和便秘等事呢。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

    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在班上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

    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肯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历史书上的文字整篇背

    过。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词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

    的字汇就是从此学来的。用著名的词语与典故而不明言其来源出处,饱学之士读来,

    便有高雅不凡之乐。这是一种病好相投者的共用语言。读者对作者之能写此等文章,

    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作者与读者所获得的快乐,是由

    观念的暗示与观念的联想而来,此种暗示比明白真说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

    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

    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传统的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

    书未加标点,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

    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

    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

    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

    比。这样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

    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

    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此种抄写工作自不可免,但是在苏东坡时,书籍的印刷早

    已约有百年之久。胶泥活字印刷术是由一个普通商人毕升所发明。方法是把一种特

    别的胶泥做成单个的字,字刻好之后,胶泥变硬;然后把这些字摆在涂有一层树胶

    的金属盘子上,字板按行排好之后,将胶加热,用一片平正的金属板压在那些排好

    的字板上,使各字面完全平正。印书完毕之后,再将树胶加热,各字板便从金属盘

    上很容易脱落下来,予以清洗,下次再用。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当时的科举考试有其固定的规矩形式。就像现代的哲学博士论文一样。当年那种考

    试,要符合某些标准,须要下过某等的苦工夫,要有记住事实的好记忆力,当然还

    要一般正常的智力。智力与创造力过高时,对考中反是障碍,并非有利。好多有才

    气的作家,像词人秦少游,竟而一直考不中。苏洵的失败,其弱点十之八九在作诗

    上。诗的考试,须要有相当的艺术的雅趣,措词相当的精巧工稳,而苏洵则主要重

    视思想观念。因为读书人除去教书之外,仕途是唯一的荣耀成功之路,父亲名落孙

    山而归,必然是懊恼颓丧的。

    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

    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

    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

    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

    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的目光和朗朗

    之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受伤的荣誉心便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5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