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苏东坡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七章 瑜珈与炼丹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神沉思,甚至于凝

    思内观,这显然是印度教的特性。即便我们退一步,承认这是后人窜改的,但此种

    窜改至晚已是在第三或第四世纪了。

    在其他宗教里,再没有把宗教和身体锻炼结合得那么密切的。炼瑜珈术时,由

    于控制身心,就导人入于宗教的神秘体会。其领域由控制反射和不随意肌,进而叩

    精神能力较深的境界。其益处为身心两面。由于采取身体的某种姿势式与呼吸的控

    制,再继之以冥坐,瑜珈术的修炼者可以达到对宇宙巨大物体遗忘的心境,最后修

    炼者则达到物我两忘完全无思想的真空境界,其特点是恍惚出神的喜悦。修炼者承

    认此种喜悦的空虚状态只是暂时的,除非死亡才能继续;不过,这种恍惚的喜悦感

    确实是舒服,使练此功夫的人都愿尽量享受。现代练瑜珈术的印度人和中国人都承

    认他们获得的身体健康、心清宁静,与情绪的均衡,都非以前梦想之所及。中国的

    修炼者不知道那是瑜珈,称之为“打坐”,或“静坐”、“内省”、“冥思”,或

    是其他佛道两家的名称。自然其他身体扭曲过甚的姿式,如“孔雀姿”、“鱼姿”,

    中国学者以其过于费劲,拒而不学,而苏东坡也只是以练几个舒服姿式为满足,这

    未尝不可以说算是中国对瑜珈的贡献。

    一般而论,我们在此并非对练习瑜珈术感到兴趣,只是对苏东坡在元丰六年

    (一o八三)详细说明的瑜珈术练习有些好奇而已。那时,他对佛经道藏已然大量

    吸收,而且时常和僧道朋友们讨论。以他弟弟为法,他开始练气功和身心控制。对

    求长生不死之药的想法,他并不认真,但是即便没法得到,但对获得身体健康与心

    情宁静,他总是喜欢。须要知道的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在实际和理论上,都和

    西洋不同。按中国人的看法,人不应当浪费精力去打球追球,因其正好与中国人的

    养生之道相违反,中国人的养生是“保存精力”。而瑜珈对身心卫生的方法最适合

    中国文人,因瑜珈的精义是休息,是有计划的、自己感觉得到的休息。不但规定在

    固定时间停止呼吸,并且身体采取休息的姿式,并且还要消灭静坐在臂椅中时头脑

    里自然的活动。练习瑜珈全部的努力,可以用简单而非专门的术语描写为——在于

    努力少思索,以至一无所思。最后这无所思乃是最难做到的。最初是集中思想于一

    点,这已经够难,因为人的头脑习惯于由这个思想转到另一个相关联的思想。使思

    想集于一点还是最低阶段;再高一点儿,使专心于一点进而到一点皆无的沉思,最

    后达到恍惚出神的愉快境界。

    瑜珈的特点是全部身心的休息,再由于各种方式的控制呼吸以增加氧气的吸入。

    这时胃中轻灵无负担,浑身处于一完全放松的姿式,深深的呼吸,身体则保持于非

    常容易得到氧气的状态,而同时并不消耗同等量的精力,而别的运动则不然,所以

    说养生之道再没有如此理想的。因此,我们似乎可以了解,如果在万籁俱寂的深夜,

    在家中练这种功夫,人的头脑可以锐敏到感觉出自身内在的生理功能的活动。因为

    在最后阶段,人的心灵活动可以脱离自己而成为自己的观察者。在更为微妙的阶段,

    心灵以旁观者之身,可以观察两个思想之间那段空白。最后阶段,在心灵里一无所

    思,而能觉察比较微妙的次原子物质的形式,消除了一般人与自我的观念,这个阶

    段各宗教皆有其不同的宗教解释。一种解释是个人的灵魂与世界灵魂完全的融合,

    这正是印度教修炼的目标。但是,不管人对宗教的看法如何,瑜珈术使人获得的心

    境,虽然与睡眠和自我暗示状态相似,还是不同于此等状态,因为心灵还保持完全

    的自觉和反射的控制,而且瑜珈术的修炼者分明记得这种状态下发生的一切活动。

    苏东坡在描写自己的修炼时,他发现瑜珈术有很多明确的特点。他控制呼吸,

    似乎是脉搏跳动五次算呼吸的一周期。吸,停,呼的比率是一:二:二。停止呼吸

    最长的时间是“闭一百二十次而开,盖已闹得二十余息也”,照印度的标准,较低

    的限制,是大约一百四十四秒。像一般瑜珈的修炼者一样,他计算他的呼吸周期,

    也和他们一样,他自称在控制呼吸时(吞吐比例规则)有一段时间完全自动而规律。

    在集中注意力时,他也是凝神于鼻尖,这是瑜珈的一个特点。他也描写了一种为人

    所知的瑜珈感觉,在此一期间,心灵完全休息,再加上内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5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