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将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游玩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建寺的年头也不少了。

    但闻名于后世的护寺武僧,赵石却一个也没见到,不是人家避而不见,而是真没有。

    和尚们过的也很清苦,属于寺庙的田产不算少,但多为憋,而且,出家人已慈悲为怀,不像北地僧众那么贪婪,只是对租种田地的租户收茹够维持生活的粮食即可。

    到是河洛去年战乱时,这里还收拢了不少饥民,现在饥民大多散去,僧人们一个个面黄驾的,看着比饥民也好不了多少。

    寺庙也破破烂烂,连大雄宝殿都塌了半边,据说是冬天为了取暖。拆了屋子。

    赵石没那么多同情心。不过还是留下了些银两。在寺中僧人千恩万谢之下,意兴阑珊的下了山。

    本来他还想着,向人家讨教一下,看看自家的般若劲儿是不是出自这里呢,这么一看,还是算了吧。

    吃糠咽菜的心慈和尚,是不会创出如此霸道的武学的……

    从登封再次启程,一路向西。入颖阳地界,这个时候,离汝州也就不远了。

    可以说,这一路上,游山玩水,走的不紧不慢,不入官驿,不入城池,谢绝一应地方官府逢迎。

    走走停停,在地近汝州时。又转向西边寿安,因为他不想见江善。

    这样的巡行路线传回洛阳。来到张培贤耳朵里,张培贤面沉似水。

    赵柱国在洛阳时,没有单独约见过段从文,往东去没见魏怀德,往南走,也没见江善江君慈。

    在他看来,这只意味着一件事,赵柱国回京之后,准备参劾于他张培贤了。

    那么,他主掌河洛军权的日子也就屈指可数了,这一点上,几乎没有任何疑问。

    是现在上书,先参劾赵柱国一本,还是等朝廷责问来了之后,再行上书辩驳,都没多大区别。

    张培贤如困兽般在府中书房转了一晚上,最终喟然而叹,伏在案上,写了几封书信,在天明之后,招来几个亲信,命他们马上送去京师。

    未雨绸缪而已……一来事先活动一下,看出了事故之后,能不能有挽回的余地,二来,让家中之人先有些准备,以免乱上添乱。

    三来呢,即便明年回京述职,也应该先在枢密院找个差不多点的职位。

    而最重要的一件事,还是仔细探听京师消息,现在朝堂上并不太安稳,说不定就会有什么变故,到时候赵柱国回了长安,说不定,也就顾不上其他的了……

    他到是想给赵石再添点麻烦,但一想到赵石的手段,便也放下了这些不为外人道的心思……

    不管张培贤多心烦意乱,赵石这些天的心情却渐渐舒畅了起来。

    河洛间的山川景致,风土民情,和北地大不相同。

    虽然到处都是战乱过后的痕迹,而因禁军裁汰士卒南下,地方上也颇为混乱,甚至在路途之上,还遇到了两波不长眼的断道强人。

    但总的来说,像这样悠闲而又没什么目的性的旅程,这些年来,他还是第一次经历。

    这两年,他的心境和以往又有很大不同。

    搁在几年前,多好的景色落在他眼中,也山上有林子,地上有河流罢了。

    而现在,他多少有那么点欣赏山川景色之美的心境了。

    这和年纪有关,也和离开沙场,心中杀气渐消,身上担子却一直沉重有加有着关联,用句浅白些的话来说,就是说他有那么点闲情雅致了。

    到了寿安,依旧没有进城,而是夜宿于洛水之畔。

    而在这里,终于被后面追着他们的足迹过来的人赶上了……

    野外幽静,繁星满天,哗哗的水声,千万年不曾断绝。

    帐篷中,灯火依稀。

    赵石盘膝而坐,瞅着手中的信笺。

    琴其海头枕着他的腿,像猫一样蜷缩在旁边,已经悄然进入了梦乡。

    在赵石的背后,达达儿真毫无形象的歪倒在那里,打着小呼,睡的那叫一个香甜。

    赵石却毫无睡意,他手中拿着的是朝廷邸报,上面说着,西域商人已经出现在丝绸古道之上,只是转道去了吐蕃。

    当然,邸报能这么快的送到他手上,一定不会就这么点事情。

    上面说着,回鹘人有臣服之意,但受制于西辽,不敢轻许承诺。

    而朝中很多人的意思是,中原未定,不应节外生枝,等定鼎中原之后,国力强盛,远人自会纷纷来投……

    这是老生常谈之论了,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河南一战,让许多人从节节胜利中惊醒了过来,也意识到了统一中原的战争当中,会有多少艰难险阻。

    而回鹘远在玉门关外,西辽的确切方位,也许只有北边的木华黎才能知道了,即便是赵石,也难以确定,西辽到底在哪个位置上。

    那么遥远的地方,为了一个外族,去打一场几乎无关大局的战争,这是许多人所不愿意看到的。

    就像当年赵石挥兵北进,去草原跟草原各部争锋一样,得不到多少人的支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