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将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四卷风云激荡几时休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战争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脑袋,平灭蒙古诸部的功勋,也不需要这些人头来作保,大秦需要的辽东的土地。

    东北这片草原,虽然辽阔,但生活在这里,会非常艰苦,不会在大秦考量之内。

    到了这个时候,战争初期的目标已经完成。

    大军在这里修整一天后,木华黎开始分兵。

    克烈部和合撒尔部,将顺斡难河而下,荡清蒙古诸部残余,他们可能会在这个秋天,一直进兵到捕鱼儿海,并在那里过冬。

    而篾儿乞人,以及北方来的一些部族战士,将在老脱黑脱阿的率领下北进。他们也许会去到不里牙惕。八勒忽。也就是贝加尔湖地区,那里,即将成为他们休养生息的地方。

    也许,有一天,他们的势力会延伸到北山地区,也就是外兴安岭,当然,那就要看他们在和克烈部的较量中。有着怎样的智慧了。

    不过,他们很可能会面对生活在北方地区的蛮族的袭扰。

    实际上,最终克烈部占据的地区,已经有一部分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辽东。

    只是如今那里,并不能确定属于汉人的传统势力范围,在汉人最强大的时候,那里生活的人们,必定会遵从于汉人帝国。

    就像盛唐时节,在那个时候,无论贝加尔湖湖畔。还是寒风凛冽的辽东北部,都有大唐军人在驻守。

    可惜。那已经是数百年前的事情了。

    所以,一旦汉人衰弱下来,也就无缘想及那般遥远而又寒冷的土地了。

    而大军主力,将在木华黎亲自率领之下,南下辽东,封锁住蒙古人北上的道路。

    这个时候,蒙古人根本无从想象,他们陷入了怎样一个困境。

    秋天动兵,对于汉人来说,并不划算,所以,他们春夏时作战对他们自己更为有利,因为不会过于耽误秋收。

    但这一次,大秦的半数军旅,在大将军赵石的军令到达之日起,便都动员了起来。

    河东宣抚使张锋聚,终于等来了义兄的军令,几乎是立即起兵,率军四万东进,走军都径,秋中,破居庸关,沿燕赵长城进入河北北部,并不着急南下,除了剿灭河北北部义军之外,他将率军分隔河北与辽东的联系,守住长城沿线。

    可以说,他这一路,最为危险,因为他们不但可能要面临北方蒙古援军的冲击,而且,还可能会受到想要北走的李任权部的攻击。

    可谓是孤军深入。

    但张锋聚并无所惧,因为他麾下皆为当年猛虎武胜军旧部,若非因为朝廷调兵南下,那么,他手里不会就四万人马。

    而作为大秦最为精锐的一部人马,这些年来,南征北战,立下了无数功勋。

    他们已经不需要谈什么士气和必胜的信念,因为那已经是根植于他骨子里的东西。

    也许有一天,猛虎武胜军会成为像羽林军那样的守门犬,再无今日之锋锐,但现在,他们正蹿最为强大的时候。

    而且,对于功勋已经到了**的状态。

    今天,他们站在长城上,那么他们便自信,能够抵挡住任何敌人的攻击,只要还有一个猛虎武胜军将士离在城上,那么城墙,便不会失守。

    因为这已经是他们的传统,甚至可以说是灵魂,他们可以死,但绝不会让同袍失望。。。。。。。。

    蒙古人的战士确实悍勇,但汉家精锐,在他们强盛的时候,却更加强大而又可怕。

    于是,几年前,被李任权已经放弃了的长城沿线上,开始出现了密密麻麻的秦军身影,从上到下,精神饱满,并极度渴望战争的来临。

    和他差不多情形的还有,河中宣抚使段从文部,两万五千人马,走飞狐口,一鼓作气,破紫荆关,进入河北南部。

    他这一路,兵力看似薄弱,但最重要的不在这里,最为重要的时机。

    因为此时此刻,李任权的河北大军主力,以及蒙古军皆已南渡,他要做的就是,抢先封锁黄河渡口,断绝河北大军的归路。

    这无疑是一件大功,他可能要面对的是,无数想要被渡黄河逃入河北的败兵,如果大帅能够击败他们的话。

    不然,他这一路,也会非常危险。。。。。。。。

    秋深之际,河北已然战云密布,诡异的是,正闹的喧腾的河北,一下便安静了下来。

    各路义军,都在战战兢兢的等待着这辰争的结果。

    实际上,对他们来说,没多大的分别。

    无论是蒙古人赢了,还是秦人胜了,都不会容许河北再这么乱下去,首先铲除的便是这些乱事之源。

    在成武十五年这个秋天,战争已经拉开了序幕,从北方遥远的不儿罕山,到黄河两岸的河北河南,对某些人来说,几乎可以说是突如其来的,战火开始熊熊燃烧了起来。。。。。。。。。。。。

    辽东,蒙古人的京师,大都。

    还是那座宫殿,不同的则是,这里的主人,成吉思汗铁木真,像一头困守般,瞪着一如当年,妻子被人抢夺时,那样猩红的眼睛,在殿内来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