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六十章 不可模仿的将军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旅抽调兵力,让3个空突旅恢复全部战斗力,随时等待作战命令。

    3个空突旅是裴承毅为攻打新德里准备的预备队,也是唯一的预备队。

    只不过,在如何使用3个空突旅的问题上,袁晨皓有不同意见。

    按照他的看法,应该尽快让空突旅参战,至少应该派遣打手个空突旅参战,在某个方向上协助装甲部队发起进攻,撕开印军防线,然后确定主攻方向。只要确定了主攻防线,就能让另外2个空突旅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快地面部队的推进速度,争取尽快打到新德里,从而尽快攻占新德里。

    从某个角度看,袁晨皓的意见很有道理。

    连主攻方向都没确定,如何确保打下新德里呢?

    不管怎么说,不可能把宝贵的支援量平均分配在3个进攻方向上吧?

    从3个方向上发起进攻,只能使每个方向的进攻量大大降低,不可能在3个方向上都取得突破。进攻的要领就是集中优势量,突破敌人的防线,而不是将量平均分散在整条防线上。

    这个最基本的道理,裴承毅不可能不明白。

    只不过,裴承毅没有采纳袁晨皓的建议。

    原因很简单,攻打新德里的战斗很特殊,不能用常规战术。

    西北地区本来就是印度的战略中心地区,独立之后,印度一直将西北地区作为国家的根基,数十年来。从未放松过西北地区的防御建设。四次印巴战争,更让印度把西北地区当成了国家命脉。从兵笼量、防御密度、防御强度、军队素质、基础设施、后勤保障等任何一个方面看,西北地区都是耳度之最。如果算上西北地区的城市密度与人口密度,对任何一支军队来说,这里都是现今世界上能够找到的最深的战争泥潭。

    第四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当时还是低级军官的裴承毅参加了总参谋部的兵棋推演∑演的主要内容就是已第四次印巴战争的条件,模拟出兵攻打新德里。虽然总参谋部从来没有公布这次推演的结果,但是裴承毅知道是个什么结果。第四次印巴战争后,纪佑国大力推行军事改草。以彰茂邦为首的共和国军人全林。就受到了这次推演结果的影响n此可以推断,推演结果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藏南冲突后,总参谋部开始着手准备印度战争。去将官培班深造之前,还是作战处处长的裴承毅负责制订了几份针对印度的战争计划。其中明确说明攻打新德里的重要性与困难性。在伊斯兰堡工作期间。裴承毅以共和国军事顾问的身份,协助巴军制订了几份同样针对新德里的作战计刮。虽然不是主要参与者,但是裴承毅知道,巴军也非常清楚攻打新德里的难度。

    这些经历,足以让裴承毅高度重视攻打新德里的作战行动。

    更重要的是,军情局已经证实,印度的第一阶段战争动员全部到位。第二阶段战争动员的第一轮征兵工作已经开始。最保守估计,西线战场上的印军作战部队超过绷个师。总兵力在劝万左右〈照军情局的推测,如果攻打新德里的行动持续到旧月中旬,共和国军队要面对的印军至少有劝万,甚至有可能接近打手四万。

    3个军加3个旅,对付劝万到心口万的印军!

    别说曰万到打手四万荷枪实弹的军人。就算是手无寸铁的平民,也能让裴承毅头痛。

    换句话说,裴承毅要用只有敌人五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的兵力取

    就算裴承毅再厉害,也不会掉以轻心。

    传统战术不是没有取胜的可能。只是不可能在打手个月之内取胜。

    现实情况逼着裴承毅出奇招。

    驳回袁晨皓的建议时,裴承毅只提到一个理由,那就是任军加3个旅,都不可能打下新德里。

    这个理由,足够让喜晨皓心服口服。

    实际上,这也正是裴承毅在3个方向上发起进攻的目的之一。

    要想打下新德里,必须集中全部兵力。也就是说,歼野战军都的取得突破,还得争取同时攻到新德里城外。

    这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裴承毅没有把攻打新德里的指挥工作交给袁晨皓,而是让袁晨皓去负责更重要的西进作战行动,正是因为袁晨皓的能力还不够,在指挥作战的时候欠缺经验。

    到底该怎么打,别说袁晨皓搞不清楚,就连在后方“督战”的项铤辉也搞不清楚。

    进攻开始后,项铤辉在打手个晚上给裴承毅打了次电话,询问裴承毅的战术部署。让项铤辉非常失望的是,裴承毅的回答既干脆又直接:企图不明。

    裴承毅不可能在怎么打都不明白的情况下让部队发起进攻吧?

    显然不可能!

    月8日天亮后,裴承毅就一直呆在他的办公室里,除了偶尔询问一下出军的进展情况,他一直对着一张大比例战区地图思考问题。

    袁晨皓找机会去了裴承毅的办公室几趟,结果发现裴承毅想得太入神。根本没注意他。

    到了口月口日清晨,除了吃喝拉撒之外,裴承毅毛经在地图前站了落

    收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4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