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国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四章 别有用意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美国又不打算心甘情愿的放弃霸主地个,成为引世纪的俄罗斯,沦落为地区性强国,那么共和国与美国之间的战争就难以避免。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共和国与美国当局积极推进全面核裁军,就是不想让两个超级大国间的战争毁灭整个世界,打开通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大门。但是必须承认一件事情,那就是不管是美国还是共和国,在为世界大战做好准备之前,都不会挑衅对手。事实上,从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特别是由东海战争引发的全球金融嚎、以及随后爆发的全球性大萧条开始,共和国与美国就在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准备。

    战争准备不走动员国民、生产武器那么简单,必须从最基础的事情,也就是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的小事做起。拿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作为欧洲策源地的德国。实际上早在纳粹上台之前,魏玛政府就通过振兴民族工业、恢复国内市场、建设基础设施为战争做准备▲在大西洋的另外一边,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打手咕3年上台后,以对付大萧条为名,全力推行凯恩斯主义,通过扩大财政赤字来修建国家基础设施,恢复工业生产,实际上也是在为战争做准备〓战后,就有很多经济学家与历史学家认为,拯救美国的不是罗斯福,而是希特勒与东条英机,因为凯恩斯主义不可能解决导致大萧条的根本社会问题产能过剩,只有战争才能消耗大量物资,为工厂提供订单、为工人提供工作机会、为社会提供继续前进的动力与目的。也就是说,帮助美国走出咽年大萧条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罗斯福不可能不知道大萧条将导致世界大战。也就不可能没有防备,肯定会积极备战。

    事实上,即便进入了引世纪,仍然只有战争才能解决大萧条带来的问题。

    如果没有伊朗战争、半岛战争、日本战争与印度战争,能够消耗掉囤积在共和国与美国的仓库中,足够全人类使用旧多年的工业产品吗?如果没有消耗掉枢物资,工厂就拿不到新的订单。就无法正常经营,就会破产倒闭,导致工人事业,民众更加无力购买已经严重过剩的工业产品,导致更多的工厂破产,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社会崩溃。正是战争▲且是大规模战争将世界经济带出了危机。

    问题是,在力汀年爆发的大萧条,并没引防界大战。

    虽然四场大规模地区战争消耗掉的物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倍以上,四场战争后的重建投入总和也远远超过了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足以耗光全世界的过剩物资,不然全球经济不可能在印度战争之后迅速转好。但是与世界大战相比。地区战争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可能改变世界格局,也就不可能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工业体系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事实上,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归根结底,物资过剩是由分配不均导致的。如果社会分配能够作到绝对公平,就不会存在过剩问题。

    问题是,没有任何人、政府、乃至社会能够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更不可能从做到绝对公平。如此一来,总会出现过手象≡不同的国家来说,区别只走过手象在什么时候出现。大萧条对社会带来的最大影响不是让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受到影响▲是让政府与社会从中吸取教刮。全球大萧条在力口年爆发‰上一次全球大萧条相隔龄年,就与西方世界在打手咽年大萧条丰吸取的经验,以及做出的努力有很大笑系。重要的是,这些经验教,很多都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

    也就是说,因为没有爆防界大战,所以大萧条的很多根本性问题并没得到解决。

    别的不说,共和国与美国的产业结构就没有因为四场大规模地区战争而改变,控制着两个世界大国经济命脉的仍然那那些企业,而由此产生的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说直接点,大萧条没有结束,只是潜伏了下来。

    正是如此,共和国与美国当局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下一次大萧条不会在的年之后才到来,很有可能在刀年、或者刃年之后就再次浮上水面。毫无疑问,在此期间,不管是共和国还是美国,都有能力解决周边问题。因为很难有超级大国直接卷入。所以大规模地区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就算会在一些热点地区爆发大规模地区战争,因为没有超级大国直接卷入其中,所以产生的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如此一来,随着社会问题再次集中爆发出来,世界大战将在所难免。

    在此情况下,不管是美国当局还是共绀制昏局,都得考虑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能不能在且污力幽场世界大战做好准备。

    以往。裴承毅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现在必须考虑这个问题。

    事实上,《伦敦条约》的内容已经对共和国当局与美国当局对未来局势的判断做了最直接明了的说明:分成三个阶段进行,最终全面销毁核武器的行动将在口月引日前完成。

    这就是共和国与美国当局给出的答案。

    因为《伦敦条约》本身就被视为引世纪最具有霸权意味,唯一由两个超级大国共同推动完成的全球性战略条约,所以该条约本身就是两个超级大国给其他国家的信号,不管怎么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