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杨门女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 16 部分阅读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他每天都想用最少的次数、最短的时间同李月娥发生关系。龙腾小说网 ltxs520.com但是,李月娥并不想放过他,只要杨宗保不来干她,她就死死地缠着杨宗仁,沉浸在母子乱Lun的快乐中。

    终点终于到了,李月娥怨恨的目光,瞪着杨宗仁。杨宗仁故意不去看她的眼睛,驾着耿金花参加第二轮的比赛……

    双王呼延丕显果然不辱所命,五十多天后,终于把太师潘仁美捉拿归案。

    宋太宗因为接受了杨家将的性贿赂,墙倒众人推,潘仁美一解押进京,立刻满门抄斩!可怜潘府一百零八口,就因为潘仁美助纣为虐,听从宋太宗的指示,陷害杨家将,落得横尸街头。潘仁美的长子由于为师奔丧,才逃得性命。

    杨家将是因为宋太宗迷恋佘赛花而纷纷战死在金沙滩;潘仁美也是因为宋太宗在Yin荡成性的佘赛花身上得到满足后,才落的兔死狗烹,满门均遭杀人灭口!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杨令公和潘仁美都是受害者,罪魁祸首就是宋太宗!

    边关不可一日无帅,在杨宗保的指派下,王兰英和黄琼女跟随杨六郎前往边关上任。

    奸细王钦在杨六郎的大力举荐下,受到宋朝的重用。

    潘仁美伏法的消息传到“金鞭王府”,“金鞭王”呼延赞得知自己的爱子,立此大功,为好友杨令公报仇雪恨,兴奋地狂笑不止,不想一口气憋住,竟然笑死了“金鞭王”。

    “金鞭王”刚刚下葬不久,潘家漏网之人——潘仁美的儿子潘龙夜入“双王府”,把还在沉睡中的双王呼延丕显刺死,报了杀父之仇,连夜逃往辽邦。

    第二天,双王呼延丕显被刺的消息传进皇宫,宋太宗受此惊吓,一病不起。不几日,驾崩归天。

    至此,陷害杨家将的罪魁祸首,终于死去!

    【第一部完】***********************************滨岸居士:又是一篇极长的原创文章,十二万字喔!真佩服投石问路兄……

    铲子:老实说,我觉得作者在情和色的分量取不到很好的平衡。

    滨岸居士:以重色轻情的文来说,情节的分量倒算很重,并不是一味打炮。

    铲子:关键是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有些混乱,人物太多,变得没有重点。而且虽然床戏很多,但都不细腻。

    死神之鼠:还有一点,我对很多场床戏有雷同的感觉,似曾相识啊。

    铲子:那是代表角色模糊,没有特点,只是人名改变了而已。

    滨岸居士:重色轻情的文章,重点是床戏啊。床戏处理不佳,吸引力便大打折扣了。

    铲子:对,所以读者的注意力自然会转到情节上。但情节铺垫不足,感觉有些混乱;人物过多,而且没有重点,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这是失色的地方。

    滨岸居士:作者表示这只是第一部,铲兄有甚么改善建议?

    铲子:例如加强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还有人物形象要鲜活,也就是说在人物刻画上要有重点,突出主人公,和主要人物。还有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需要加强逻辑性,第一部的问题,我感觉主要出现在叙事方面不是很详细,感觉有些混乱,没有一条所谓的主线。这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作品,所以要突出情结。

    死神之鼠:床戏多不要紧,要命的是雷同和描写不细腻,我建议后面的部分减少床戏的出处,而是加强每一次床戏的细节描写,比如人物的心态、表情、动作、周围环境、语言等的描写,而且尽量每一次都有不同之处。

    铲子:哈,我们站着说话不知腰痛,只知批评,不赞许,真不应该。

    滨岸居士:倒不是啊,投石问路兄有极大恒心写文,你们都是善意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使他的第二部更进一步,不是很好吗?

    幻想:感谢投石问路兄的佳作和铲子兄、老鼠兄的中肯评论。让我们期待秋韵夜语第十三夜:《人间风月之羔羊不再赤裸》!

    ────────第十二夜◆终────────

    杨门女将外篇

    北宋名将杨令公,自从金沙滩一役,父子八人,只剩下六郎生还,五郎出家,四郎入赘番邦,其他战死沙场,天波府剩下一群寡妇。这群寡妇独守空房,好不凄苦。犹其是三娘,年青貌美,想起当日丈夫健在时的闺房乐,更是欲念高张,于是发生了……

    北宋末年,杨家将英勇善战,安邦定国,杨令公率领他的七个儿子,杀得辽国丢盔弃甲,闻风丧瞻。

    可是,奸臣潘仁美投降吏国,勾结番邦,阴谋陷害,杨令公头撞李陵碑而死。大郎、二郎、三郎都在金沙滩一役惨死。

    四郎流落番邦,五郎在五台山出家,七郎竟被潘仁美乱箭穿身而亡,只留下六郎一人,镇守边关。

    杨府内,剩下了一群可怜的寡妇。

    她们心怀深仇大恨,日夜想要铲除潘仁美,为夫报仇。

    可是,潘仁美深得皇帝的信任,他的女儿正是皇帝最宠爱的妃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5页)
网站无法打开请发送任意内容至邮箱 ltxsba@g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